膽囊息肉易感人群
大樣本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膽囊息肉發病率在5%以上,且多為男性。在19 9年,19 4767例日本普通魚鰾出國調查中,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26例,占5。6%,其中男性發病率為5。9%,在30-40歲人群中最為常見。女性發病率為4。5%,40-50歲最常見。許多研究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與性別和葡萄糖不耐受有關。另外,男性肥胖和女性肥胖也有壹定的相關性。
膽囊息肉的類型和分類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表現包括多種病理類型,分為非腫瘤和腫瘤兩大類,腫瘤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1.非腫瘤性病變:膽固醇息肉最常見。65438-0995報道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5%,國內報道的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62。5%.其次是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和腺肌瘤。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沈積是膽囊息肉的重要原因。膽固醇沈積在膽囊粘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逐漸突出到粘膜表面,促進粘膜上皮增生,羅布森-阿登竇增大,肌層增厚,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征是多發性小息肉。膽固醇息肉74例,顯示97%直徑小於10mm,50%為多發,平均3.09±3.31(腫瘤息肉多為單發病竈,有臨床鑒別意義)。膽固醇息肉脆薄,易與粘膜分離,不伴有腸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即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2)炎性息肉:炎性刺激引起的肉芽腫,直徑約5mm,單個或多個寬基結節。其成分為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和慢性炎癥細胞,息肉周圍膽囊壁有明顯炎癥,至今未見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是壹種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的增生性病變,為直徑約5mm的軟黃色疣,單發或多發。其成分富含含平滑肌束和杯狀細胞的結締組織,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體增生是由於粘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阿竇明顯增多,竇口常狹窄,常導致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結石嵌頓於竇內,可能導致癌變。
(4)子宮腺肌瘤:有粘膜上皮的局部改變,肌纖維增生,局限性性腺肌增生,故醫學上又稱為子宮腺肌病,有彌漫性、節段性、局限性三種類型。腺肌瘤也是壹種增生性病變,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也可能癌變。
2.腫瘤病變:良性腺瘤為主要病變,膽囊癌為主要惡性腫瘤。
(1)腺瘤:多為單蒂息肉,可為乳頭狀或非乳頭狀,惡變率約30%。癌變幾率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在19 9 8年間,國外學者觀察了膽囊良性息肉樣病變,發現9 4%為良性息肉樣病變
(2)腺癌:分為乳頭狀、結節狀和浸潤型。前兩種是直徑約為20毫米的隆起性病變.因此,伴有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處於早期,其中乳頭狀癌多局限於粘膜和肌肉,預後良好。
膽囊息肉的診斷和治療
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由於此類患者常無癥狀或癥狀較輕,主要依靠錄像帶進行診斷,首選b超。國內專家報道b超檢出率為9 2。特異性為9 4。假陽性率為5 . 8%。2%,明顯高於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顯示息肉病變的位置、大小、數目及膽囊局部變化,簡單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準確,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對發現膽囊息肉的蒂部是敏感的。增強CT能區分腫瘤和非腫瘤膽囊息肉樣病變,能可靠地篩選出應手術的腫瘤病變。
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應根據息肉的大小,良惡性,給予手術治療。
(1)膽固醇息肉:大部分人無癥狀,膽囊功能良好。患者應每3 ~ 6個月隨訪壹次b超,壹旦出現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應考慮手術。如果膽囊功能良好,經皮膽囊鏡取息肉是可行的。這種息肉的直徑通常是
(2)良性非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包括腺瘤和腺肌瘤病、炎性息肉和少見腺瘤樣增生的間葉性腫瘤。雖然沒有炎癥性息肉惡變的報道,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膽囊炎癥,且多有臨床癥狀,其他類型則有惡變的可能。因此,壹旦證實,應及時手術切除,並制作病理切片,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高危因素有六個:①單發;②直徑> 10mm;③基寬或蒂粗;④病竈生長;⑤年齡> 50歲;⑥合並膽結石。然而,壹些專家強調,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