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麻杞果雞、烏骨雞500克,天麻12克。將烏雞宰殺,洗凈,剁碎;將烏雞塊用開水浸泡,放入燃氣竈中;將天麻放入蒸鍋內,加入蔥、姜、花椒、料酒、鹽,籠蒸。適用於病後身體虛弱,頭暈目眩,手腳麻木無力。
(3)天麻鴨鮮天麻100g,生地30g,海蜇鴨1(約500g)。將鴨子宰殺,去毛去內臟,天麻洗凈切片,生地燉至鴨子熟。加鹽和味精調味。吃肉喝湯。適用於陰虛陽亢,妊娠先兆流產,頭暈耳鳴頭痛,口苦咽幹。
(4)天麻雞翅五只,天麻50g。將天麻用大米泔水浸泡4小時;將天麻放入米飯中蒸熟,切片;雞翅洗凈切塊,放入胡蘿蔔、青椒、醬油、糖、紹酒、鹽、味精、胡椒粉、蔥、姜、蒜,與天麻片同燉。用於頭暈、四肢麻木、驚風、癲癇、高血壓、耳源性眩暈。
(5)烏雞燉天麻10g,烏雞1g。將烏雞用沸水焯壹下,去除魚腥味。把蔥、姜、天麻塞進烏雞肚子裏。將烏骨雞放入砂鍋中燉至雞肉燉爛。吃肉喝湯。適用於病後身體虛弱,頭暈目眩,手腳麻木無力。
(6)天麻10g,火腿50g,鴿子20g燉老鴿。打開鴿子的肚子,取出內臟,洗凈血,放入沸水中焯壹下。火腿切片。加入乳鴿、火腿、天麻、清湯、蔥姜切片,蒸2小時,取出,去掉蔥姜,加入精鹽調味。適用於治療偏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暈、四肢麻木。
(7)蒸雞蛋湯150克,天麻10克。將雞蛋打入熱氣騰騰的鍋裏;將洋蔥和天麻幹燥,粉碎成細粉;將蔥花、天麻粉、鹽和香油放入蒸蛋器中攪拌均勻,加入適量的水;將蒸鍋放入蒸籠蒸3分鐘左右,再用中小火蒸15分鐘。另外,天麻粉6克,雞蛋1個。在雞蛋的壹端開壹個小洞,倒入天麻粉,用浸濕的白紙將小洞貼在雞蛋上,將小洞朝上放入蒸籠蒸熟,將雞蛋和天麻粉去殼。早晚服用1次,10天為1個療程。停服2天再服3個療程。對痔瘡脫肛、子宮脫垂有壹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8)清蒸魚和天麻15g,川芎10g。鯉魚1。鯉魚去鱗、去腸雜質,洗凈,剖開,加入天麻、川芎、姜、花椒、鹽等。,放入碗中,加入適量的水,蒸熟。去掉川芎再吃。用於肝陽上亢或高血壓、頭暈、頭痛。
(9)天麻燉甲魚1(約450g),天麻片15g,調料適量。用開水燙過甲魚後,刮掉表面的泥膜,挖出體內的黃油。在龜甲背面塗上龜膽壹周,將腹蓋朝上放入容器中,再蓋上天麻片、蔥、姜,加入適量黃酒,蓋上容器,燉1.5 ~ 2小時。吃天麻甲魚,喝湯。適用範圍:適用於高血壓、肝炎等疾病。
(10)天麻25g,鯉魚天麻10g,茯苓10g,鮮鯉魚1 (1.5kg)。將新鮮鯉魚去鱗、鰓、內臟洗凈,放入盆中,將川芎、茯苓切成大塊,浸泡在第二次大米泔水中,然後將天麻浸泡在浸泡過川芎、茯苓的大米泔水中4-6小時,然後將天麻取出,放在大米上蒸透。切成塊備用。將天麻切片放入魚頭和魚肚中,放入盆中,然後放入蔥姜末,加水適量,放入籠中蒸30分鐘左右。魚蒸熟後,去掉蔥、姜,水澱粉清湯、糖、鹽、味精、胡椒粉、香油煮稠後澆在天麻魚上。適用於虛火、頭痛、眼麻、神經衰弱、高血壓、頭暈。
(11)核桃天麻燉草魚1500g,核桃15g,何首烏15g,天麻6g。核桃仁用開水焯壹下,去皮洗凈;將何首烏和天麻洗凈,用紗布包裹。將魚宰殺,洗凈,切塊。砂鍋加水800毫升,倒入何首烏、天麻、魚塊、核桃仁,大火燒開,小火煮2小時,加入調味料。上菜。適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腰痛、頭暈、腳膝酸軟等癥。健康人食用可以強身健體,提高智力,益腦。(12)天麻300g,天麻15g,幹木耳20g,雞蛋50g。將浸泡在水中的天麻蒸半小時;將洗凈的鰻魚切絲,加入壹個雞蛋的蛋清,加入少許鹽、味精和紹興酒拌勻,再加入10g澱粉拌勻。將拌好的魚絲放入三成熱油中煸炒,變色後放入漏勺中備用。炒鍋放適量油,放入蔥花和姜末,然後放入天麻碎和黑木耳,翻炒片刻,加入少許調料翻炒,然後將鱔魚絲放入炒鍋,加入20g澱粉勾芡,勾芡即可食用。適用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腰痛、頭暈、腳膝酸軟等癥。健康人食用可以強身健體,提高智力,益腦。
(13)椰子燉天麻500g,天麻15g。先把椰子皮剝掉;看見椰子頂部有壹個小口,而且從來沒有倒出椰子汁;將天麻洗凈,切成小塊;將天麻和適量紅糖放入椰子中;將椰子蓋好放入大碗中用文火燉1小時。適用於治療高血壓患者頭暈、頭痛、頭重腳輕、言語不清等癥狀。
(14)天麻雙豆天麻10g,花生仁(生)10g,綠豆50g。天麻用水浸泡,花生用開水浸泡15分鐘,綠豆用涼水泡發。將天麻、花生、綠豆放入鍋中煮熟,加入精鹽拌勻。適用於頭暈、頭痛、四肢麻木。
(15)天麻10g牛尾天麻,2條牛尾,適量雞精,肘子,幹貝母,調料。天麻洗凈,放入缸中,加水,籠蒸,切片。用母雞和肘子肉煮湯。將牛尾按關節剁碎,放入鍋中,加水、蔥、姜、白酒煮沸去腥,再將去腥後的牛尾挑入煮熟的母雞肘子湯鍋中,湯內也放入火腿、幹貝、調味料,用文火煨2小時。煮熟後,將牛尾、母雞和肘子翻炒,整齊地放入盤中。然後將天麻片放在盤子周圍,倒入熟澱粉和香油。吃肉喝湯1 ~ 2次。適用範圍:適用於頭暈、頭痛等癥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農業出版社《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