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最貼近生活。因此,中國古人認為童謠是社會事件的前奏,許多起義軍用童謠宣傳自己的主張,制造宿命論,鼓勵民眾。這裏沒有討論。
我老家在畢節,黔西北之地,文化比較野,但是小時候也聽過壹些老祖宗教的童謠。大部分都忘了,前段時間朋友圈有人發了壹首童謠。我記得小時候奶奶教我的。引起了我對家鄉童謠收集的興趣。這幾天我找人收集整理了壹些。也不客氣的補充壹下,這些民俗文化不保存就會消失。
在農村,孩子唱童謠,多在田間地頭,大人教童謠,多在休息。還記得第壹首童謠是在壹個夏夜,月光如水。大人們坐在院子裏,老人拿著壹根長長的煙桿,直到他無法伸手點火。我們小孩子喜歡幫他生火,然後看著他銀白色的胡須下,壹根壹根吐出煙來。夏蟲唧唧,月色安詳寧靜,三三兩兩的孩子唱著這首童謠:
?月亮光禿禿的,在育秧,何姐姐下河洗衣服,都是白洗。送我弟弟去學校。學校滿了,刷桿;漏筆,畫星;星星出來拜,黃狗拉金腰帶;金腰帶,壹對大雁,順流而下;河裏有壹個雞蛋。拿給我哥哥當早餐。哥哥不吃煎蛋,而是用開水打鴨蛋。雞蛋香腸(最後壹個寫著尹平),鴨蛋香腸,謝謝洗衣服。
這是首童謠,迪恩,但聽起來不錯。旋律沒有變化,只是用畢節方言大聲念叨,但在我的記憶裏,那稚氣的聲音在月光下純凈透明,無憂無慮。
黔北童謠流行於畢節、大方、黔西、織金壹帶,方言色彩濃厚,詞多,用方言發音。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壹,家庭生活。
黔北有許多反映家庭生活和親情的童謠,詼諧辛辣,童言無忌。成年人只有輕微的憤怒和不安,比如:
金秀才和尹秀才,我媽罵我失敗。我咬了我媽的手,她哭了。
孩子唱成這樣,叛逆精神很強,估計母親也很無奈。
另壹個例子是:
粑粑,茶茶,茶茶,請娘娘(陰平,就是姑姑),茶茶臭了,請叔叔,叔叔吃了,摔在門後。
舅舅大概只會笑著責怪孩子開玩笑。
另壹個例子是:
破耳朵,滿坡生,我是舅舅的外甥。舅舅叫我多吃點,舅舅眼珠子都快凸出來壹半了。
我叔叔是這裏的好人,但我嬸嬸不是。
另壹個例子是:
山叉,長尾巴,看壹眼我媽;父親吻了我,母親想,哥哥把我留給了母親。山叉,尾花,壺老酒看媽。爸爸想,媽媽是甜的,哥哥離開我坐了三年。大嫂說我吃多了,我砰的壹聲打碎了她的大砂鍋!
這有點像明朝口語中的李秀蓮。
另壹個例子是:
小板凳,歪腳,開後門,桃花;大姐有錢買花買帽,二姐沒錢等媽媽。媽媽上街,媽媽買粉;爸爸上街,爸爸買花。收拾姐姐,嫁到張家。張的姐夫坐在教室裏,壹直讓二姐陪著他媽餓肚子。
這裏的二姐是被嘲笑的對象。小孩子唱的話,壹般都會被家裏的二姐追著打。
另壹個例子是:
哭瘦包,燒柴火;如果燒不著,給他拖幾把砍刀。
我們小的時候,誰要是哭了,壹群孩子就追著他唱,直到他不好意思再哭。
第二,動物興趣。
這種是小朋友的最愛,動物是回歸時代最好的夥伴。通過擬人化動物,讓孩子體驗到塑造自己世界的成就感。
比如:
豬拉柴,狗生火,貓做飯笑死我了。
另壹個例子是:
圖爾曼迪,接老婆;螞蟻,轎子;蛾,送走新娘;幹蛤蟆(念克母),吹走;大螳螂,造新房子;幸福的家庭。
另壹個例子是:
哼哼,李神仙請我做媒人;牛馱胭脂馬粉,像十二捆粗布,問妳張姐姐願不願意。
另壹個例子是:
壹對小雞叼起大米,尾巴長得很正常。悠悠悠悠,娶了鐵姑娘;鐵姑娘快嘴,嫁給犁軸;犁地拱背,嫁給梅濤;梅濤跑了,嫁給了貓狗;毛茍騷臭,嫁姚;姚JIU懷疑她,嫁給了田家;田家笑死了,嫁給了老鼠;老鼠爬上巖石,爬了出來。花腰,白肚,攀石,爬樹。
這裏用的是頂針手法,方便記憶,利於演唱。
第三,社交生活。
這類童謠的主題來源於社會現實,但沒有政治意義。孩子們唱歌只是為了好玩。
比如:
壹點點窩,牛屎鍋;當張家做飯的時候,李家就搬來搬去。
另壹個例子是:
小販郎朗跑到鄉下。賣掉妳媽媽的頭骨,不要讓我的娃娃哭。
這是大人們對小販的不滿。孩子們用它唱歌,追著小販跑,這也讓小販很尷尬。小販壹沖,大家壹哄而散。
另壹個例子是:
當當當,賣麻糖,折書,賣老婆。妻子拒絕了,打了個滾。
賣芝麻糖的氣得壹群孩子都甩不掉。場面尷尬又甜蜜。
另壹個例子是:
瘸子壹瘸壹拐過街,吃了個豬奶奶;瘸子壹瘸壹拐地過河,吃了壹個豬頭。無牙,拿出屎來。交壹升,兩口子拿分;取壹桶,做成甜酒;拿壹塊石頭,拿去做年夜飯;夫妻倆壹起在門角做了壹個籠子。
這也是惡作劇童謠,取笑瘸子無牙,語言粗俗。孩子體驗到言語暴力的刺激,帶來快感。瘸子無牙不會上門,多是罵人,但有教養的家庭會嚴厲責罵孩子,不準唱這種歌。
第四,親子題材。
有的童謠不局限於孩子,有的大人哄孩子。孩子傳播自己的歌,模仿大人的語氣,得到壹種成長的快樂。但還是忍不住惡作劇。
比如:
去睡吧,媽媽會攪半升麩皮,拿來給莫做面湯。攪拌不好,就拿起鍋哭了。
另壹個例子是:
推磨,壓磨,所以不吃豆芽;推磨,壓磨,所以不吃豆腐。
畢節的童謠很多,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記憶像夢壹樣柔軟,仿佛回到了純真的童年。人生如夢。在童年,只有快樂。人生的很多辛酸和無奈,只有成年後才會經歷。感謝我的家鄉,在我的童年時代,民風淳樸,農耕文化的人在當時是淳樸溫柔的。感謝父母給了我壹個完美的童年,壹個幸福的家,讓我在生活的艱辛中依然熱愛我的家,堅信家是幸福的源泉。
正如張振濤在《追尋民間手稿無雙譜》壹文中所說:“民間手稿最輝煌的傳播史已經過去,我們能做的最理想的事,就是把農業文明的記錄以最完整的狀態留給後人——這自然是保護我們家園的另壹種方式”,童謠也是如此!漸漸被遺忘的童謠,就像農業文明消亡的余音。它承載的記憶和情感漸漸褪色發黃,卻蘊含著沈甸甸的鄉愁!
最後用壹首畢節童謠來祭奠我們已經永遠逝去的童年。
足足類,足上南山。南山有個金銀寶貝。金鼎鍋,銀鼎鍋,草鞋,兒子被沖得團團轉。跑去找金窩。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