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草藥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中草藥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中文名地榆(經典)

類別根類

地榆、地榆(滇南草藥)、地榆(貴州民間驗方藥集)、馬鈴薯(廣西中藥藥用植物)、大棗根(河北藥材)、地榆(中藥年鑒)、棗紅(貴陽民間草藥)的不同名稱。

來源是玫瑰植物地榆的根和根莖。

植物形態地榆,又名:玉紮、魚池(《神仙服務經》)、酸棗(“別祿”)、海豚榆(“石爻二芽”)、野升麻根莖、紅繡球、兔耳紅、酸棗仁、箭、紫苗、紫草、木賊棗、鞭棗須。

多年生草本,1 ~ 2m高。根狀莖粗,許多粗紡錘形成長圓柱形根。莖直立,有棱角。奇異的羽狀復葉,互生;根葉比莖葉大,柄長,莖葉近無柄,邊緣有半圓形抱托葉,三角形齒;5 ~ 19小葉,卵圓形至長圓形,長2 ~ 7厘米,寬0.5 ~ 3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截平,寬楔形或稍心形,邊緣有銳鋸齒,葉柄短或柄少。花小,密被倒卵形,短圓柱形或近球形穗狀花序,疏生於莖頂端;花序梗纖細,平滑或者稍具粗毛;花深紫色,苞片2,膜質,披針形,被微柔毛;花被4裂,裂片橢圓形或者寬卵形;雄蕊4,著生:花被筒的喉,花藥深紫色;子房上位,卵形,有毛,花柱細長,柱頭* * *。瘦果卵形或卵圓形,棕色,有4條縱棱和窄翅。1種子。開花結果期為6-9月。

生長在山區的灌木,草地,山坡或田埂。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

在春季發芽前或秋季幼苗枯萎後采收,挖除殘留莖和須根,洗凈晾幹。

藥材的幹燥根呈不規則的紡錘形或圓柱形,頂端彎曲,長約8 ~ 13 cm,直徑0.5 ~ 2 cm。皮膚暗紫紅色或棕黑色,有縱向皺紋和橫向裂紋,有時頂端有環狀。少數有圓柱形根莖,多數只留痕跡。堅硬,不易折斷,切面呈粉紅色、淡黃色,有小白點呈環狀排列。無氣,味微苦。帶條粗,質量強。粉色截面優先。

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還產於甘肅、江西、陜西、內蒙古、湖南、湖北、吉林、遼寧等地。

除上述道地產品外,還有小花地榆(東北,內蒙古)、細葉地榆(東北)、大花地榆(內蒙古)、長葉地榆(東北,內蒙古)等,也同樣入藥。

根的化學成分含有約65438±07%的鞣質和2.5-4.0%的三萜皂苷。分離出的皂苷有:地榆苷I,水解生成鬼臼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地榆苷II,水解產生鬼臼酸和阿拉伯糖;薯蕷皂苷元B是葡萄糖醛酸的三萜皂苷。莖和葉含有三萜如槲皮素、山奈酚苷和熊果酸。葉含維生素c,花含矢車菊素和矢車菊素。

地榆炮制:去雜,用清水洗凈,略泡,充分濕潤,切成厚片,曬幹。地榆炭:取地榆切片,放入鍋中炸至外皮變黑,內部老黃,噴清水。取出曬幹。

性苦酸,寒。

①經典:“味苦,微寒。”

②別錄:“味甘,無毒。”

③滇南草藥:“苦而溫。”

經絡入肝、大腸。

①《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入大腸、肝。”

②《本草舒舒》:“入足厥陰、少陰、手足陽明經。”

(3)返老還童本草:“入肺腎。”

功能:主要用於涼血、清熱解毒。治療吐血、鼻衄、血痢、崩漏、腸風、痔瘡、癰、濕疹、褥瘡、燒傷。

(1)經典:“壹個家庭主婦,乳房疼痛,七傷科,腹瀉,止痛,割肉,止汗,金瘡。”

②別錄:“止膿血、瘺管、惡瘡,解酒、止渴、修復傷口、產後阻滯,可作治金瘡膏。”“主體不斷漏,氣血不足。”

③藥性理論:“止血、痢疾、膿腫。”

④唐代本草醫學:“十二病主降。”

⑤《日華子本草》:“排膿止嘔血,鼻塞,月經過多,血崩,孕前孕後各種血液病,赤白痢伴水樣瀉,強湯止腸風。”

⑥《開寶本草》:“不註雲氣,止寒熱痢及痢熱。”

⑦高力;"治療膽汁不足。"

⑧滇南草藥:“治冷酒,面冷腹痛。”

9《綱要》:“汁釀:治風痹,補腦。”給老虎、狗、蛇和昆蟲倒果汁。"

⑩《本草》:“明日清火。治濁痔漏,產後陰損。”它也有助於停止盜汗和治愈發燒。"

⑾《藥意》:“解各種熱毒癰。”

⑿《藥圖考》:“調敷湯火傷,致疥瘡化膿。”

【13】昆明常見民間草藥:“治胃痛、胃腸出血。”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2 ~ 3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澆汁或磨成粉。

應忌虛寒者忌服。

(1)《本草經註》:“得善果。惡麥冬。”

②本草:“虛寒、水瀉、痢疾不可偏廢。”

③醫學概論:“虛寒痢疾忌用。熱痢初不可得。”怕澀還為時過早。"

④《本草靜姝》:“胎虛風寒泄瀉,血崩脾虛泄瀉禁用。”

⑤本草:“慢性癰無火,伴有陽衰血證者,禁用。”

⑥《本馮靜原》:“氣虛虛脫者,久痢膿血者,再禁之。”傷胃,吃多了嘴就閉上了,就不吃了。"

治血痢的方子①:地榆22,甘草(焙炒)半。兩味粗篩。每次服五畢沅,水壹燈,煎七分,去渣,溫服,每日兩夜。(地榆湯,生肌總錄)

②治赤白痢,禁痢:地榆兩元,炒烏梅五片,山茶壹元。用水煎服。紅痢疾是紅糖導致的,白痢疾是白糖導致的。(滇南本草)

③急性菌痢的治療:水橄欖根磨成粉,成人三至六分,每日三次,小兒半分。(傳染病展覽作品選)

④便血的治療:地榆42,甘草32。每節末五塊錢,水兩杯,砂仁末壹塊錢,煎茶半杯,兩份。(《沈氏尊生書》地榆甘草湯)

⑤治腸風久則痛;地榆五元,白術壹兩。泡水兩分鐘,煎壹分鐘,空腹服用,每日壹次。(《活法的秘密》)

⑥治療漏紅色,使其黃瘦口渴的婦女:地榆(細銼),用醋壹升,煮十余次,去渣,微火服用,方可食用。也治吐血。(《盛慧芳》)

⑦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地榆、太子參或牛膝,水煎兩個月。(內蒙古中草藥新醫法資料選登)

⑧治療無名腫毒、癤癰、深部膿腫:地榆500g,田基黃200g,研末,田七粉5-15g。加入700克凡士林調成糊狀,外敷患處。(廣西《中草藥新醫療處方集》)

9.治濕疹:加地榆壹兩碗,煎成半碗,紗布蘸藥水濕敷。地榆粉兩片,煆石膏粉兩片,枯礬兩片。研勻,加凡士林30-40兩,調成糊狀外敷。地榆十五兩,立陶宛三十兩。研勻,加凡士林30-40兩,調成糊狀外敷。(全展皮膚病學作品選)

⑩治面部瘡腫疼痛:地榆82(細銼),水壹桶,煮至五升,去渣,宜冷溫洗。(關於兒童健康的壹般微處方)

⑾治療燒燙傷:將地榆根用木炭炒熟,研成粉末,用香油調成50%的藥膏,敷於創面,每日數次。(片面偏方調查數據精選)

⑿治療狗咬傷:取地榆根粉,取壹方刀,第壹天或第二天敷於瘡面。還不如紮根搗爛。(“填充肘部背面”)

【13】治蛇毒:地榆根,搗爛絞汁飲,合瘡。(“填充肘部背面”)

臨床應用①治療小兒腸傷寒

4 ~ 14歲兒童,地榆1,白花蛇舌草5元,3碗水煎成60 ml口服,4歲以下兒童減半。每日2 ~ 3次,待體溫下降後,每日服用1次,直至大便培養陰性。14歲以下57例患兒治療後,治愈49例,無效8例。治愈病例平均退熱天數為7.3天,最短為2天,最長為19天。實驗表明,1: 5或1: 10的地榆水煎液具有抗菌作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副作用。

②燒傷的治療。

將地榆焙幹,研磨成極細粉,過篩;用香油(或植物油)燒開,然後迅速加入地榆粉,攪拌成糊狀,放入滅菌罐中備用。使用時,可直接塗於創面,迅速形成1層厚痂,可防治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快速愈合。壹般適用於壹度、二度燒燙傷患者。地榆含有大量鞣質,有較強的收斂和縮血管作用,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還具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可抵抗綠膿桿菌感染。也可以用地榆酒(地榆洗凈曬幹,研成粗粉,用70-75%乙醇滲漉提取清液,煮沸至液面出現薄膜,冷卻備用)塗抹燒傷創面,每日2-3次,不用包紮。塗布次數以傷口表面形成幹痂而不開裂為準。被汙染的傷口應該先清創。通過對40例壹、二度燒傷患者的觀察,證明此法對淺度燒傷,尤其是輕度汙染的中小面積燒傷有較好的療效。壹般12 ~ 24小時後可在傷口上形成1層棕色保護膜,對防止細菌汙染,減少傷口滲出有很好的效果。

③治療皮膚病

將地榆焙黃,研成細粉,過篩,用凡士林調成30%藥膏,外敷患處。塗抹藥膏前,根據皮損的不同情況,用油擦洗或用1: 8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治療濕疹、濕疹樣皮炎、脂溢性濕疹、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糜爛型足癬109例,治愈47例,顯效50例。平均治愈時間為8.3天。濕疹和濕疹樣皮炎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濕疹和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均有效。實踐證明,30%地榆軟膏具有止癢、收斂、消炎的作用。另外用地榆1,加水600毫升左右,熬成300毫升藥液。冷卻後,將其濕敷在患處(熱敷和濕敷可能會適得其反)。半小時後再浸泡塗抹。每天3 ~ 4次,堅持3 ~ 4天,直到沒有流水為止。適用於急性、亞急性、脂溢性濕疹、嬰兒濕疹和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滲出較多時,滲出減少後,可將20兩地輸液、20兩煆石膏、1兩枯礬研成細粉,混合均勻,制成40-50%軟膏外用,1-2次,每日1次。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皮損浸潤或輕度肥厚時,可將地榆粉1.5、密陀僧粉3研勻,與凡士林調成50-60%軟膏外用,1-2次,每日1次。

④治療結核性膿腫和慢性骨髓炎。

地榆制成的註射劑,每2 ml含生藥2克,1次,每日1次,每次4 ml,肌肉註射;或口服地榆5%煎劑,每日1劑量,小兒減量。也可通過肌肉註射和口服交替服用。壹般1個月為壹個療程。臨床治療4例結核性膿腫和2例慢性骨髓炎,結合常規手術治療,取得了壹定的效果。

提醒您:地榆這種中草藥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 上一篇:“解縉草”這種植物在農村有什麽作用和功能?
  • 下一篇:吃什麽可以修復喉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