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骨骨質增生
按壓:此病屬痹證,常因扭傷或受寒而誘發,導致經絡氣血不通,風寒凝滯,筋骨損傷,增生,壓迫正常組織,出現炎性水腫、疼痛、麻木等癥狀。取腎經原穴太溪穴,應用於補虛療法,可強健筋骨,松解攣縮組織,減輕病竈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和刺激,消除炎癥。取此穴不僅有局部刺激經絡氣血的作用,還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局部刺激與經絡結合,配合艾灸溫散寒邪,* * *起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目的。
2.玉米
這個病就是腳底長時間受擠壓,傷及經絡,氣血瘀滯於腳底,但若受阻則痛。《靈樞經》: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下,邪入於心,出谷,循內踝,不入足跟。根據經絡和主癥選擇太溪穴,針刺後會有氣體反應,使氣體到達患處,促進受阻經氣流通,從而使疼痛變得無痛,註射藥物會延長氣感。另外,脈上灸提醒妳要溫熱吸收藥液,以達到止痛、活絡、疏通經絡的目的。
3、腳踝水腫
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五輸穴的地穴。水腫是腎陽虛的標誌,臨床應用有溫補腎陽的功效。原穴是臟腑原始之氣經過和停留的地方,有調節臟腑經絡虛實的作用。本穴主要用於治療下肢厥脫、足踝腫痛,適用於補虛法,加艾灸以補腎陽、溫經祛濕、溫陽通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