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暑證辨治

暑證辨治

病名:暑入陽明證

癥狀包括熱盛、多汗、心煩、頭痛頭暈、面紅氣短、口渴、牙齒幹燥、小便短。舌質紅,苔黃燥,脈沈或重。

治法:辛涼清氣,清暑泄熱。

處方:

1.白虎湯加減(吳鞠通《傷寒論》)

處方:石膏(先炒)30g,知母15g,甘草8g,粳米12g,蘆根15g,金銀花15g,野菊花15g,青天葵12g。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若見熱盛多汗,又覺背微惡寒,脈沈,可加西洋參12克或太子參30克(即白虎加人參湯)。若體熱無汗,微惡風寒,加青蒿9克,香薷9克,連翹12克,黃豆卷12克。若胸悶、四肢乏力、嘔吐物惡心、苔膩,可加竹茹12g、藿香10g、飛機草10g、滑石18g。

中成藥

⑴清開靈註射液,用10%葡萄糖溶液20 ml加500 ml靜脈滴註,每日1-2次。

(2)雙黃連粉針劑,3克用5%葡萄糖鹽水500毫升靜脈滴註,壹日65438±0次。

(3)新癀片,每次3-4片,每日3次。

⑷銀黃口服液,每次1 ~ 2片,每日3 ~ 4次。

⑸板藍根註射液,每次4 ml,肌肉註射,每日2次。

3.單方柴青史鷙黃兒湯(賴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黃芩15克,大黃8克(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適用於高熱急癥,退熱效果相當有效。病名:暑傷津氣證

癥狀是發熱,煩躁,口渴,控制不住的自汗,四肢乏力,小便短。舌質鮮紅,苔少而幹,脈弱。

治暑熱,益氣生津。

藥方上的草藥

1.王的清暑益氣湯(精衛)

處方:西洋參12g,金釵石斛15g,麥冬10g,黃連6g,竹葉12g,蓮藕10g,知母15g,西瓜崔屹15g,粳米65438。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如果發高燒,面紅,渴冷飲,可以加石膏30克(先炒),瓜蔞15克。如果體溫突然下降,汗出不止,喘息促使妳排出津液,而且脈搏大,是津液想排出的危重證,所以要補氣,收斂津液,促進脈搏排出。可以將方中黃連、知母、竹葉、荷梗去掉,加五味子9克,沙參15克(即加生脈散)。

2.中成藥

⑴清開靈註射液,30 ml加入500ml 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註;參麥註射液10 ml,5%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註,兩藥合用,每日1次。

⑵清開靈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西洋參口服液,每次10 ml,壹日三次,兩藥合用。

⑶參麥註射液:加入50%葡萄糖溶液6 ~ 8 ml靜脈註射,再加入參麥註射液20 ml和10%葡萄糖溶液500 ml靜脈滴註。適用於因津液氣而欲脫離危重癥的患者急救。

3.竹葉石膏湯處方(賴·《臨床處方手冊》等。)

處方:竹葉12g,石膏30g,法半夏8g,麥冬12g,人參6g(西洋參10g或太子參20g),炙甘草6g,粳米15g。水煎兩次,分兩次服,每日兩次。適用於治療暑熱傷津或發熱傷津。病名:暑傷肺絡證。

癥狀有:體灼熱,面紅,煩渴,頭不清,咳嗽劇烈,驟咯血流鼻血,舌紅苔黃,脈數。

治療方法:涼血解毒,通絡宣肺。

藥方上的草藥

1.加減主方犀角地黃湯(吳鞠通《傷寒論》)、銀翹散(傷寒論)。

處方:水牛角30g(切片,先炒,代犀角),生地25g,生白芍12g,牡丹皮12g,金銀花12g,連翹12g,竹葉12g,桔梗9g,牛蒡65442。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若咳嗽頻繁,病濃血絲,則去白芍,加杏仁12g,瓜蔞12g。高熱易怒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黃芩12克。如有咳嗽過度,加三七10g(研末,口服),大黃9g(下)。

2.中成藥

(1)雙黃連粉針劑,用0.9%生理鹽水500毫升3克,靜脈滴註,壹日65438±0次。

⑵紫地寧血散,每次1 ~ 2片,每日3 ~ 4次。

⑶清開靈註射液,10%葡萄糖溶液30ml,靜脈滴註500ml,每日2次。

3.單方清肺止血湯(賴等《臨床新妙方》)

處方:生地30克,牡丹皮10克,仙鶴草12克,蘆根12克,魚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2劑。病名:暑入心營證

癥狀表現為發熱易怒,夜間睡眠不安,有時言語譫妄,甚至昏迷沈默;或突然暈倒,體熱,四肢暈厥,氣短,咬牙。舌紅絳,脈細弦。

治療方法是涼營泄熱,清心開竅。

藥方上的草藥

1.清營湯加減(吳鞠通《傷寒論》)

處方:水牛角30克(切片,先炒,代替犀角),生地25克,竹葉心8克,連欣麥冬12克,蓮子心3克,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玄參18克,石膏30克(先)。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若手腳不寧,甚至抽搐,可加鉤藤12g,地龍18g。若病人昏迷不語,咽喉多痰,則加石菖蒲10g,郁金10g,天竺黃10g。

2.中成藥

(1)醒腦靜註射液,用10 ml和40ml 50%葡萄糖溶液靜脈註射;然後加入5%葡萄糖溶液20毫升,靜脈滴註250毫升。

⑵服軍散,每次1克,每日2 ~ 3次。

(3)紫雪丸,65438+每次0-2片,每日3 ~ 4次。

3.單方西遞羅清飲(於根初流行的《傷寒論》)

藥方:水牛角30克(切片,先炒後用犀角代替),牡丹皮9克,連翹10克,竹瀝9克,生地黃24克,赤芍9克+02克,桃仁9克,鮮白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燈心草2克,生姜汁1勺。水煎兩次,分兩次服,每日兩次。病名:暑、暑風證

癥狀包括全身燒灼感、頭頸疼痛,甚至脖子僵硬、四肢抽搐、牙齒緊咬、意識模糊、喉嚨有痰。或見黃幹舌苔紅,脈弦數。

治療可以清熱解暑,息風解痙。

藥方上的草藥

1.俞根初《傷寒論》主方焦玲鉤藤湯加減

處方:羚羊角片6克(或羚羊角骨15克,先炒),桑葉9克,夏枯草15克,石膏30克(先炒),川貝母10克,鉤藤10克(下),生地25克,菊花60克。水煎服,每日2劑。

口渴口唇灼熱者,加天花粉15g,蘆根12g。若抽搐頻繁,難以控制,加僵蠶10g,地龍20g,大黃10g(下)。如同時見皮疹、鼻衄、咯血,可加牛角30克、牡丹皮12克、大青葉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藥

⑴解痙散,每次1 ~ 2片,每日2 ~ 3次。

(2)紫雪丹,65438+每次0-2片,每日3 ~ 4次。

3.單方鉤藤湯(王懷印等《太平盛輝方》)

處方:鉤藤9克,黃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參30克,芒硝30克,蟬蛻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劑。病名:暑入血辨證

癥狀包括燒灼感、易怒、皮疹、深紫色、譫妄、吐血、鼻出血和便血。舌紅苔焦,脈弦。

治療方法:涼血解毒,清熱開竅。

藥方上的草藥

1.主神犀丹加減(王孟英溫暖精衛)

處方:水牛角30g(先切片炒熟,代替犀牛角),石菖蒲12g,黃芩15g,連翹12g,金銀花15g,生地30g,板藍根30g,玄參25g,紫草15g。水煎服,每日2劑,早晚各1劑。

頭痛、落枕、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g(先炒)、鉤藤12g、地龍25g。若咽喉多痰,可加天竺黃10g,膽南星12g,猴棗粉2片。如果出血癥狀嚴重,斑疹鮮紅,則加仙鶴草30克、白茅根30克、側柏葉30克。

2.中成藥

(1)醒腦靜註射液,用8-10毫升和40毫升50%葡萄糖溶液靜脈註射;隨後靜脈滴註20-30毫升和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

⑵紫地寧血散,每次2片,每日3-4次。

(3)雲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

3.單方石泉苦寒補湯(《戴林郊溫論》)

處方:石膏30g,黃芩18g。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熱病。臨床表現為發熱,嗜睡,多汗,背微惡寒,傷寒,右脈大而多,左脈少於右脈,頭暈疼痛,面臟牙幹,口渴,惡熱,秘便或腹瀉,腹瀉不爽。暑熱易與傳染性癤子混合,傳染性癤子是夏季的壹種傳染病。前人稱之為“暑帶癤”。如流行性乙型腦炎、中毒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和惡性瘧疾。

  • 上一篇:壹種功效飲料鯽魚湯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染發過敏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