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狂躁世界》出版時,手稿的原作者已經去世,這些手稿是他的女兒米米·貝爾德在出版前收集整理的。手稿的原作者是佩裏·貝爾德(Perry Baird)博士,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以最高的榮譽從德克薩斯大學畢業,然後去了哈佛醫學院,獲得了有史以來授予畢業生的最高學術榮譽。遺憾的是,正當他在學術界取得傲人的成就時,卻患上了躁郁癥,生活急轉直下,經歷了非人的折磨。
佩裏·貝爾德(Perry Baird)醫生在患病期間,壹直堅持寫作,記錄雙相患者的想法、感受和治療方法。其中,約束療法、冰袋等物理治療方法給他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可以說,正常人如果接受這樣的理療,壹定會被逼瘋。當然,這是過去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而改變。讓我們跟隨佩裏·貝爾德博士(以下簡稱佩裏)的記錄,了解壹下過去野蠻的治療方法。
在20世紀早期,約束療法是雙相情感障礙的常規治療方法。因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處於躁狂期,精力過剩,力氣大。為了防止患者傷害或自殘,醫院采用約束療法控制患者的行動,迫使其保持安靜。
佩裏患有躁郁癥,被送往醫院。護士讓他脫下衣服,穿上捆綁服。捆綁服是壹種帆布制成的服裝,服裝邊緣有壹對帆布帶,全身大約有16到18對帆布帶,用來把人固定在床上,就像錨固定船身壹樣。正常人整夜躺著不動,還得鍛煉身體,何況是躁郁癥患者。佩裏只是想擺脫束腰外衣的束縛。受到脫逃大師的啟發,他開始在祭袍中研究脫逃大法。他用牙齒和腳趾解開帆布帶,給自己壹點自由,但很快壹個護士就會闖進病房,把他重新系上。佩裏可以整晚玩這個逃生遊戲,他不斷掙脫繩子,被醫護人員以更強的方式綁住。有壹次,他徹底掙脫束腰外衣,光著身子跑到窗前,打算撬開鋼窗逃走。
雙相患者的壹大特點是可以連續幾天保持清醒,仍然精力充沛,興奮過度。醫院在使用捆綁服的同時,用麻藥控制病人的活動能力。對於佩裏來說,越是被束縛,越是想要反抗,越是想要自由。壹名護士告訴他,無論是清醒還是麻醉狀態下,他都沒有停止過掙脫。然而這種掙紮讓醫生加大了治療力度,也給佩裏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佩裏掙脫捆綁服試圖撬開鋼窗逃跑後,遭遇了更深程度的約束療法——持續約束療法。
持續約束是指兩種約束方法交替約束的治療方法。其中壹種束縛方法就是上面說的束縛服,另壹種叫做冰袋。
冰袋療法是將浸泡在冰水中的床單緊緊包裹在身體周圍,雙手固定在身體兩側,床單從肩膀到腳趾壹層壹層包裹,類似木乃伊。包好後,護士用繃帶將她的身體水平地緊緊綁在鐵床上,最後給她蓋上毯子,塞好枕頭。
濕冷的床單讓人極度不舒服,尤其是對於壹個過於活躍的躁郁癥患者。起初,佩裏冷得瑟瑟發抖,後來他的體溫覆蓋了床單,他不停地扭動身體,掙紮著,很快就從寒冷變成了燥熱。他感到肌肉痙攣、出汗和口渴。於是他大喊要水,運氣好的話會有護士過來餵水,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徒勞。
佩裏在冰袋裏動不了,只能靠護士餵飯。有些照顧者很不耐煩。他們還沒咽下壹口飯,另壹勺飯已經塞進了他們的嘴裏。如果佩裏把臉轉開,看護人員會直接把飯拿走,讓他挨餓。
更離譜的是不能上廁所,只能在冰袋裏拉屎撒尿。這種惡心的屎和尿的感覺是深深的羞辱,冰袋裏的佩裏感到絕望,無助,沒有尊嚴。
冰袋打開,再穿上約束服,壹般需要幾天幾夜交替治療。治療結束時,人已經被折磨得虛弱無力,無法正常活動,站立行走都非常困難。佩裏感到雙腿抽筋,四肢麻木,雙腳像踩在碎玻璃上,極其痛苦。
如果想結束這種治療,需要證明自己已經恢復正常。試想,在經歷了濕冷、拉屎、動彈不得、孤獨、饑餓、絕望、肌肉抽搐等壹系列痛苦之後,還能保持心情平靜,待人溫和,頭腦清醒,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精神已經恢復正常,是不是很荒謬?真希望發明這種療法的醫生能親自體驗壹下這種野蠻瘋狂的治療方式。
佩裏討厭醫院裏的殘酷待遇。經過治療,很多輕度精神病人病情加重,有的甚至致殘致死。佩裏終於發現,在精神病院最明智的做法是屈服,上策是配合治療,否則妳將面臨拳腳相加和更嚴厲的治療手段。
佩裏反復發作的疾病給自己和親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多次治療失敗後,他最終選擇了腦葉切除術。切除腦葉白質,切除部位是前額皮質。前額葉皮層與人的情緒、價值判斷、復雜決策等高級思維活動直接相關,可以說是大腦的指揮中樞。民間常說額頭大代表聰明,其實應該是額葉發達才算聰明。
切除前額皮質會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傷。佩裏的朋友這樣描述手術後的佩裏:“那個人已經不是佩裏了,曾經在他身上燃燒的火焰已經完全熄滅。”
當時這種手術非常流行,發明這種治療方法的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諾貝爾獎的幫助下,腦葉白質切除術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當人們發現患者在手術後變得智力低下,完全變了樣,就開始懷疑手術的治療效果,開始抵制腦葉切除術。但此時卻造成了無數的悲劇,這也成為神經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壹個歷史汙點。
佩裏·貝爾德博士壹直試圖理解他所遭受的痛苦是否有意義。當人們因胃病、肝病等疾病住院時,許多親友會送花問候,但精神病患者會遭遇禁錮、偏見和疏遠。
佩裏·貝爾德博士在精神狀態良好的時候,也在進行雙相情感障礙的實驗研究。他認為雙相情感障礙與生化因素有關,即雙相情感障礙有其生理因素,而不是純粹的精神疾病。
1944年初,佩裏·貝爾德博士的論文《雙相情感障礙的生化成分》發表在《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但就在此時,佩裏·貝爾德博士的雙相情感障礙復發,他被送進了醫院,並被撤銷了行醫資格。論文發表後,並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直到1949,澳大利亞醫生約翰·凱德也發現了雙相情感障礙生化成分的特殊性,發表了論文《鋰鹽在精神興奮治療中的應用》。經過壹系列實驗,鋰鹽成為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有效藥物。鋰鹽治療的應用,大大減輕了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痛苦。遺憾的是,佩裏·貝爾德醫生已經失去了使用鋰鹽療法的機會。他在1949做了腦葉切除術,在1959開頭因癲癇發作溺死在浴缸裏。
《自由的囚徒——哈佛醫學天才的狂躁與抑郁世界》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根據佩裏·貝爾德博士的手稿編撰的。論文中的內容有的通順完整,有的只有寥寥數語,句句不連貫。從錄音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判斷佩裏·貝爾德醫生當時的精神狀態。在他生病期間,佩裏·貝爾德醫生與疾病進行了鬥爭,並研究了治療方法。他希望將自己的痛苦經歷記錄下來,匯編成書,為後人研究雙相情感障礙提供第壹手資料。
閱讀佩裏·貝爾德留下的文字,讓我們更加了解雙相患者的思想,也讓我們對過去野蠻殘忍的治療方法感到震驚。他在書中寫道:“我希望有壹天,精神病院能成為精神病人的庇護所,我希望它們能通過明智而溫和的護理幫助病人康復。”
逝者已逝,生者平安。願所有患病的人在身體虛弱的時候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願醫學的進步減輕人們患病的痛苦,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或有尊嚴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