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1.《本草綱目》:“牡丹皮,治少陰、厥陰四經之血。蓋火即陰火,陰火即相火,是古方治療相火的不二法門,所以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用黃蘗治火,不知牡丹皮之功更勝壹籌。紅花有益,白花互補,人亦無知。把他們分開是合適的。”?
2.《本草經》:“牡丹皮,味苦微辛,氣寒無毒,辛散聚,苦寒能除血熱,入血,涼血熱。寒熱也是陰虛血熱的癥狀。中風,癰,痙,癇,都是陰虛內熱,氣血不足所致。
當熱量消失時,血液冷卻,當它冷卻時,新的血液誕生,殷琦恢復。當殷琦恢復的時候,火沒有燃燒,也沒有證據表明風是由熱引起的,所以我認識主。癰瘡也是熱瘀所致。
涼血活血,所以治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去血分邪,保持胃腸停滯。臟腑屬陰藏精,喜清惡熱。熱除,五臟便安。
4.《應得本草》:“牡丹皮與川柏,皆除水中之火,乃清燥之火,壹邪之火,不相合。蓋腎不利於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滋潤,用涼清,用牡丹皮為勁;腎要強,火傷了就不強了。宜從性質上補之,白川為使。”
5.《本草求真》:“天下專以黃柏治火,不知牡丹皮之功更佳。蓋黃柏味苦寒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僅存,養陰之功微乎其微。牡丹皮能瀉火於陰,使火退於陰,故少陰養陰。與黃柏相比,它並不遜色。”
6.《經書·疏證》:“牡丹皮入心,瘀於血管,與桂枝頗為相同,尤其是桂枝的溫度,故經者血管寒滯,牡丹皮寒,故經者血管熱。”
7神農本草經:“治寒熱、中風、癰、痙、痙、癇,除癥化瘀,保留腸胃,平五臟,治癰瘡。”
8.《名醫錄》:“除因時令氣而頭痛,因發熱而五痛,因勞而頭背痛,風喏而癲癇。”
9.《藥性論》:“治寒氣,散諸痛,治女子經絡、出血、腰酸。”
65438+
11.滇南本草:“破血,活血,消腹塊之癥,消血熱。”
12.醫學概論:“瀉火,養真氣血,破結。”
13.《本草綱目》:“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之火,除煩熱。”?
百度百科-牡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