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冬天吃冬節丸至日:潮汕冬節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潮汕,冬節是壹年中的主要節日之壹。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文化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3.請綠媽做四句等婚俗:潮汕男女嫁入舊俗,要舉行各種儀式。女方家要雇壹個像劇中客串的老婆婆來主持各種儀式。這位老婦人被稱為“綠色母親”。青娘媽媽在各種儀式中唱的語言叫“四句”,也叫青娘歌。?
4.吃丁酒、出園等生育習俗:過去潮州重男輕女的習俗,只有生男孩時才加。而且壹定要舉辦壹個非常熱鬧的“點燈”活動。凡生男孩者,在農歷正月十三,可挑起壹對大紅燈,掛在祠堂燈臺上,象征家中添丁。
元宵節的時候,每天晚上,我都帶著孩子去祠堂接受來自農村的祝賀。祠堂前除了掛燈籠,還要掛八屏燈籠,或者搭個戲臺,做個紙皮影戲,供村裏的人觀賞娛樂。
5.娛樂性民俗,如搬戲、畫戲、爭花燈:元宵節前後,各種花燈陳列爭奇鬥艷,稱為“爭花燈”。
6.好的禮物成對贈送,不好的禮物單數贈送。在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成雙成對地贈送禮物,用於美好或開心的事件,許多用盒子包裝的物品也是成雙成對的,這暗示了應聲蟲的意思。
7.信仰媽祖:傳說福建梅州的民間少女莫林死後在暴風雨中救了漁民。海上業者尊崇她,稱她為“媽祖女神”,而林姓業者則稱她為“姑娘”,供奉女神,建廟供奉公主。因此,船夫們在初壹和十五在船上祭拜媽祖,每年的3月23日被稱為“媽祖誕生日”。?
8.主糧:又叫母糧,潮汕人崇拜的農業祖先。傳說五谷神是神農,教人種五谷,嘗草藥治病。每年的6月15日和10月15日,早、晚稻收割後,農民將米管裝滿白米,貼上壹圈紅紙,視為五谷祭祀的聖地。俗稱五谷神的生日。
擴展數據:
1.七湯是潮汕地區人民的壹種獨特的飲食習俗。“七種湯”,即把七種不同的蔬菜煮成壹鍋來吃,由來已久。相傳宋朝時,有個北京官員被奸臣陷害,貶到江南。正月初七,他來到榕江附近壹個偏僻的荒野,感到頭暈目眩,饑腸轆轆。
只好就地采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蔬湯充饑。剛吃完,就覺得眼前壹亮,渾身是勁。後來官復原職,官升了,想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有七種,就讓家裏人每年正月初七隨便拿七種不同的野菜熬成“七種湯”。
2.潮汕冬節丸分為兩種:壹種是普通的糯米丸,壹種是用粳米制成的尖米丸。它是用粳米粉加水,揉成條狀,用剪刀斜著剪。兩尖如白米般鋒利,主要流行於揭陽壹帶。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汕頭
新浪。com:汕頭海關
百度百科-七種湯
百度百科-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