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手術療法
(1)適應癥:脛骨平臺骨折無移位或骨折塌陷
(2)牽引法:跟骨牽引,重3 ~ 3.5 kg,關節穿刺,關節血腫抽吸,牽引期4 ~ 6周。依靠牽引使膝關節的韌帶和關節勞損,通過間接牽引使部分骨折和移位復位,將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矯正成角度。牽引時主動鍛煉膝關節,可使膝關節屈曲達到90度,塑造關節。
(3)關節鏡輔助復位固定:關節鏡輔助復位固定技術開始應用。關節鏡手術軟組織損傷小,關節面顯露好,可診治復雜半月板損傷。首先將患肢置於股骨固定器上,並應用氣囊止血帶。關節鏡入口位於膝關節前外側,膝關節間隙上方約2cm處。然後對膝關節進行沖洗,抽出關節內積聚的血液,去除遊離的骨和軟骨碎片。如果外側半月板嵌在骨折部位,可以用鉤子鉤出來。半月板撕裂通常可以修復,以評估骨折塊的塌陷和分裂。對於劈裂骨折,用大毛巾夾將劈裂骨折片壓到關節中間,復位。關節鏡下確認復位滿意後,將6.5mm松質骨螺釘旋入皮膚內固定。對於塌陷的骨折,在其下方開壹個骨窗,將克氏針插入骨塊,然後用帶套管的擠壓機推動,使其擡高。關節鏡觀察復位滿意後,拔出克氏針和套管擠壓器,用自體骨和骨水泥填充形成的骨腔,最後經皮擰入6.5mm松質骨螺釘。術後早期開始CPM被動運動功能。
2.外科療法
(1)適應癥:平臺骨折關節面塌陷2mm以上,側向位移超過5mm合並膝關節韌帶損傷並膝內翻或膝外翻5°以上。
(2)手術入路:外側或內側平臺骨折采用相應的前外側或前外側縱向入路,內側和外側平臺骨折采用前外側或Y形切口;盡量減少皮下組織的分離,避免影響皮瓣的血供;盡量保護半月板,分離半月板以下塌陷骨折、劈裂骨折、雙髁骨折;必要時應行髕腱切斷術或脛骨結節截骨術,暴露內外側平臺骨折的關節面。
(3)外側平臺骨折顯露:外側顯露從膝關節外側副韌帶前方開始,沿關節線向前向內做壹個切口,然後經髕腱外緣轉到脛骨下粗隆外緣。切開後,脛骨前肌的起點向下和向外翻,暴露脛骨的上側和外側以及外側髁。沿著半月板切開關節囊並向上拉,以探索外側脛骨平臺和關節面。
(4)內側平臺骨折顯露:在膝關節內側,從膝關節線上1cm的側副韌帶,向下至脛骨粗隆內緣做弧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分離鵝足肌腱。脛骨內髁骨折線暴露於骨膜下,關節暴露方法及骨折塊復位同側向暴露。
(5)雙側平臺骨折顯露:膝前Y形切口,髕腱向上翻,顯露雙髁。沿膝關節前線做壹個橫向弧形向下切口,切口兩端在外側副韌帶前方,然後在這個切口的中點向下做壹個縱向切口,使之呈Y形。同前,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暴露骨膜下脛骨內外側髁和脛骨結節,連同脛骨塊壹起鑿除髕腱止點,向上翻。在半月板下方水平切開關節囊,前角止點可以切開,但前交叉韌帶止點必須保持原位,半月板向上拉。
(6)脛骨平臺骨折的內固定:
①劈裂骨折(ⅰ型):先將骨折遠端復位,再將骨折近端由後向前上推,用克氏針臨時固定。骨折的近端用張力松質骨螺釘沿著平臺的關節軟骨向下固定到內側皮質,骨折的遠端可以用張力皮質骨螺釘穿過內側皮質固定。
②塌陷性骨折(ⅱ型):用骨鑿在脛骨上端的前外側皮質骨上開壹個骨孔,用骨沖擊器經骨孔插入,然後將骨折塊擡高至塌陷的骨折塊底部,在塌陷區的空腔內進行植骨,可沿塌陷骨塊的軟骨下皮質骨由外向內固定,無需內固定或用松質骨螺釘固定。
③劈裂塌陷骨折(ⅲ型):先將劈裂骨折向外翻,露出塌陷的骨折片,用骨膜螺絲刀提起塌陷的骨折片進行復位,在塌陷的骨腔內植入骨,然後將劈裂骨折復位,用兩枚螺釘固定。對於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也可采用L型和T型支撐鋼板固定。
④內外側髁T形、Y形骨折(ⅳ型):復位操作方法與壹側平臺劈裂、塌陷、劈裂塌陷相似,但先恢復移位較重的壹側平臺主骨折面,再恢復移位較輕的壹側平臺主骨折面及其他較大骨塊,盡可能恢復平臺平坦的關節面。位移重側用T型和L型鋼板固定,位移輕側用短鋼板固定。
(7)外固定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使用外固定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可以更好地保持關節復位和軸向對線,允許早期治療,但條件必須是有限的手術,如塌陷骨折的植骨和填充;劈裂骨折要用空心螺釘固定,使關節面光滑,以便進壹步使用外固定器。此外,外固定器的針必須盡可能在關節囊外,深度為關節面以下65438±0.5cm,以避免針感染關節。
(8)脛骨平臺骨折合並韌帶損傷的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合並外側韌帶損傷,如果不治療,雖然脛骨平臺骨折愈合良好,但仍可能出現關節不穩,後期療效差。Bennett和Browner報道骨折合並半月板損傷20%,合並副韌帶損傷20%,合並前交叉韌帶損傷65,438+00%,合並外側韌帶損傷3%,合並腓總神經損傷3%。內側副韌帶損傷在脛骨平臺ⅱ型骨折中最常見,半月板損傷在ⅳ型骨折中最常見。如脛骨髁間脊骨折移位,可通過骨隧道用鋼絲固定,縫合前交叉韌帶中部,半月板完全斷裂,邊緣遊離縫合。
(2)預後
手術治療後,壹般預後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