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癡呆是西醫的壹個病名,中醫沒有類似的病名。“癡呆”壹詞最早見於《華佗神醫秘傳》,在《針灸甲乙經》中被稱為“白癡”,而《針灸大成》則分別以“癡呆”和“白癡”命名。清代陳師鐸在《辯證錄》、《石室秘籍》中稱之為“呆病”。中醫對癡呆的論述,見於健忘、愚癡、癡呆綜合征、相似、抑郁綜合征等疾病。
在明代之前,對癡呆癥還缺乏清晰統壹的認識。在他們的著作中,大多數醫生從精神、意識、行為、情緒等方面對他們的臨床癥狀、證候和治療進行分類。分為癲癇病、躁狂癥、癲癇癥、抑郁癥、健忘、骯臟躁狂癥等類別。,並且沒有明確該病的特點,也沒有關於癡呆的專著。
明代張景嶽在《鏡月全書·雜證》中首次辟出“癲狂癡呆”壹章,詳細論述了癡呆的病因、病機、部位、癥狀、治療及預後。他說:“癡呆綜合征,壹般是沒有痰的,是由停滯引起的,或由失敗引起的,或由思考引起的,或由懷疑引起的,或由恐慌引起的,逐漸導致癡呆,有顛倒的言語,不當的動作,或過度出汗。這是由於心中之氣不利,或者肝膽二經,氣不清。但如果壹個人觀察到自己身體強壯,飲食不減,沒有虛脫等其他癥狀,那麽就要服用,用蠻煎治療,這是最穩定最奇妙的。但是,有能治的,也有不能治的,也在乎胃氣和元氣的強弱。到時候急需改變。對於所有這些綜合征,如果妳受到驚嚇、驚慌失措,偶爾感到悲傷、昏厥,應著重於迅速扶正,應服用芪附飲或大補元湯治療,以便明確區分癡呆與癲癇、癲狂等疾病。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宅”和“風木過多,脾土不作,氣不運,積滯生痰”,進壹步闡述了對該病病位和病機的認識。
清代陳師鐸在《石室秘錄·辨證》中將癡呆稱為“帶病”,並對該病進行了詳細論述。關於病因,特發性辨證之門說:“特發性疾病成功必有因。關於它的開始,從肝郁開始;說到底,也是因為胃氣下降。肝郁則土滯,痰不可溶;胃衰為木土,痰不能除。故痰積於胸,盤踞於心外,使神不清而得病。”《石室秘籍·卷六》雲:“有病,...雖然有思想的現實,但是胸腹部除了痰什麽都沒有...痰最盛,濁氣最深。”關於癥狀,《石室秘錄》卷六說:“有病則默,饑則失。”。想瘋卻不能,想瘋又不敢。有時候睡幾天不醒,有時候坐幾天不睡。我有時候把衣服縫得緊緊的,有時候把別人的東西藏得很深。和別人說話時,妳無言以對,徘徊不定,而在別人背後說話時,妳低聲哭泣。用它吃,會膩瘦不咽。不用它吃飯,吞炭快。”“人整天不說話,不喝不吃,笑著唱著,愁著哭著,不接受美,卻不退出,也不接受衣,以草木之葉為樂。“關於治法,陳在《郁病辨證論治錄》中提出:“開郁胃,除痰,則心明,駐景也。“《石室秘錄》也明確指出:“治愚無奇法,治痰即治愚。“他的洗心湯、轉留湯、復神聖湯,至今仍為廣大醫家所推崇。
清代葉的《醫案臨床指南》中說:“中風,初昏迷,遺尿,老人暈厥明顯”,並提出本病的飲食禁忌:“脈蠢,語不清……忌酒厚肉”。王清任在《醫林糾謬》中明確指出“腦為元神之府,腦波之記憶在腦,不在心”,從而進壹步認識了癡呆癥的病因和發病部位。
古代醫家認為,血管性癡呆的病因病機為臟腑衰老,精血虧虛,氣滯血瘀,痰濁阻竅,氣血失調,七情阻滯,營衛不榮腦。腦血管性癡呆位於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其病理性質為精虧,肝腎等五臟氣血虧虛,精虧,以風、火、痰、瘀為標,最終導致腦絡瘀阻,腦及其他臟腑之氣衰竭,大腦營養喪失,逐漸導致癡呆。
雖然癡呆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其最終的發病機制是兩個:壹個是腦失養,壹個是腦絡瘀阻,這是導致癡呆的直接因素。
二、辯證用藥
這種病的證候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忘我、癡癡、性情多變。另外,根據辨證分型的不同,臨床治療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壹)腎精虧損
【辨證要點】精神發育遲滯,表情呆滯,反應遲鈍,頭暈耳鳴,牙痛灼熱,腰膝酸軟,嗜睡,行走困難,舌質淡薄,苔薄白或少苔,脈沈細。或伴腎陰不足,面紅,神熱,盜汗,口渴,舌淡紅,少苔或無苔,脈細。腎陽不足,神疲乏力,精神倦怠,自汗,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脈沈等。
【治療】滋補肝腎,添髓健腦。
[處方]芪附飲:人參、當歸、炒白術、遠誌、酸棗仁、石菖蒲各65438±00克,熟地30克,鹿角膠、龜板膠各65438±05克(熔化),炙甘草6克。
處方中重用地黃、當歸補腎養血;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生氣血,固後天之本;遠誌、炒棗仁養心安神,補益心氣;石菖蒲開竅化痰;鹿角膠、龜板膠益精血。* * *起到補腎填髓、養心益腦的作用。
偏腎陰虛者,加減左歸丸。偏腎陽虛者,宜用右歸飲。若顴骨嫩紅,五心煩熱,盜汗,則以地黃30g代替地黃,加黃柏、知母各12g,清熱降火。少睡多夢,晚上就會坐立不安。加入夜交藤30g,酸棗仁30g,養心安神。此方可制成蜜丸,病後長期服用。
(2)心脾兩虛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心神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言語喃喃,面色晦暗,食欲不振,聲音低沈,舌質淡或胖,苔薄白,脈沈弱。
【治療】益氣健脾,養心益腎。
[處方]歸脾湯:人參、白術、當歸、遠誌、石菖蒲、阿膠各65438±00g,黃芪30g,茯苓、龍眼肉、酸棗仁各65438±05g,炙甘草、木香6g,生姜3g,大棗5枚。
人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當歸、龍眼肉等。在方劑中用於益氣健脾,益氣生血;當歸、阿膠補血養血;酸棗仁、茯苓養心安神;遠誌通心腎,立誌定心;石菖蒲祛痰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全方補而不滯。
根據證加減:腎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者,加生地黃1.5g,山藥1.5g,補腎填精;血瘀、灰指甲、舌脈暗沈者,加丹參30g,川芎12g,活血化瘀;不思飲食,舌苔黃厚,脾虛生痰,久則轉熱。先用黃連溫膽湯,痰熱除後再用補藥。
(3)痰濁阻竅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精神沈郁,喜靜,或沈默不語,獨坐壹角,怔怔,頭暈目眩,或頭重,口中涎沫過多,或伴有四肢沈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嗜睡甚至困倦,舌苔白或黃,脈滑或沈。
【治法】健脾化痰,化濁開竅。
[處方]細辛湯:人參、白術、半夏、陳皮、茯苓、神曲各65438±00g,附子6g,酸棗仁、石菖蒲各65438±05g,炙甘草5g。
方中人參、炒白術、甘草益氣健脾,滋養中氣;半夏、陳皮理氣化痰;石菖蒲健脾化痰開竅;附子助人參草助陽轉氣,正氣健忘可除痰濁;酸棗仁、茯苓安神;神曲和胃。
若痰熱明顯,舌苔黃膩,可用溫膽湯加減,或用杏蔞承氣湯加減;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者,可加生大黃5g,瓜蔞15g,枳實10g,芒硝10g。思維混亂、表情呆滯、言語不清者,先用蘇合香丸開竅,再用石菖蒲、郁金、遠誌15 ~ 20g化痰醒神;對於易受失眠驚擾、心神不寧者,可用黃連溫膽湯、白金丸(明礬、玉瑾);若證屬熱痰,用胡氏滾痰丸清痰開竅;在疾病恢復期,可長期服用香砂六君子丸、陳二丸,健脾益氣,祛濕化痰。
(四)肝氣郁結
【辨證要點】表情淡漠,反應癡呆,記憶力差,註意力不集中,做事馬虎,情緒不穩定,易煩躁,胸脅脹痛,呼吸過度,舌紅,苔薄白或膩,脈滑。或伴有飲食減少、腹脹、頻繁打嗝等。
【治療】疏肝理氣,解郁化痰。
[處方]柴胡疏肝散合滌痰湯:柴胡、陳皮、川芎、郁金、當歸、枳殼、芍藥、半夏、茯苓、竹茹、石菖蒲10g等。
本方由四逆散、川芎、陳皮組成。處方中柴胡、枳殼、陳皮、郁金疏肝解郁,理氣。川芎、當歸、白芍活血止痛,疏肝解郁;半夏、茯苓、竹茹理氣化痰;石菖蒲具有化痰開竅的功效。
對於經常噯氣、胸滿的患者,旋覆花、赭石等。應加平肝,減少不良反應;食積腹脹、消化不良者,用焦三仙、山楂、雞內金等。可以添加幫助消化。對於胸脅脹滿、脈澀的患者,可加入佛手、紅花、桃仁,理氣活血通絡;氣郁化火久者,癥見頭暈頭痛,口幹口苦,耳鳴,小便赤澀,舌紅苔黃,脈滑,可用龍膽瀉肝湯清肝。
(5)肝陽上亢
【辨證要點】精神發育遲滯,判斷混亂,頭痛,頭暈,急躁,焦慮,失眠,面部潮紅,眼睛幹澀或浮腫,口幹口苦,咽幹,或伴有小便短赤,便秘,口眼歪斜,肌肉抽搐,四肢麻木,甚至偏癱等。舌紅,苔黃或膩,脈細而細。
【治療】平肝潛陽,醒神開導。
[處方]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黃芩、梔子、龜板、石決明、川牛膝、茯苓、杜仲、桑寄生各65438±00g,生龍骨、牡蠣各30g,何首烏、玄參各65438±05g。
方中以生龍骨、牡蠣平抑肝陽,加鉤藤、天麻、黃芩、梔子、石決明,以息風清熱。用玄參、龜板滋補肝腎陰;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桑寄生、杜仲滋補肝腎;茯苓和何首烏安神。
對於睡眠過度,夢不好的,15g;可加入合歡皮和酸棗仁;若語言不利,可加菖蒲、郁金10g;各;伴有口眼歪斜者,可與牽正散同用;麻木或半身不遂者,去玄參、夜交藤、龜板,加地龍、水蛭、紅花、桃仁各10g,活血通絡;便秘者,可加入大黃、芒硝、虎杖、枳實各10克,瀉熱通便。
(6)瘀血阻絡
【辨證要點】表情呆滯,反應遲鈍,甚至失語,易驚恐或思維異常,行為怪異,壹開口就讓他脫衣服,站起來就吐舌頭等。、或意識模糊,或伴有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心悸、健忘多夢、局部刺痛、不動、皮膚不對、口幹、眼暗、舌暗紅等。
【治療】活血化瘀,醒腦開竅。
[處方]通竅活血湯加減如下:麝香0.1(分),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當歸、姜黃各10g,石菖蒲、芥子各12g,蔥白5根,生姜3片,大棗4枚。
處方中的桃仁、紅花、當歸、地龍、川芎活血化瘀通絡;蔥、姜、石菖蒲、郁金能升陽開竅;白芥子化痰。如果用藥丸,要用麝香加強活血開竅的力量。
慢性氣虛者,可加黃芪20g、黨參、白術10g等補氣藥物;各;血虛者可加阿膠珠、當歸、熟地。若言語不清或意識模糊,應重用石菖蒲20 g、郁金20g,10g;應加入遠誌;若肢體麻木,出現半身不遂,可配合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通絡;夢迷心慌者,可酌情加遠誌、合歡皮、酸棗仁10g,安神定誌。對於久患血瘀,見熱變嘔吐者,可與橘皮助乳湯同用,以減少嘔吐。腎虛遺尿,可加入山藥、益智仁、桑螵蛸各10克,或服用舒泉丸。
上述腦血管性癡呆的辨證分型和治療,都是以我國經典醫書為基礎,結合臨床實際,實際臨床情況肯定更復雜。妳可以兩個都看,三個綜合征,或者妳看到的癥狀超出了上述範疇。例如,肝楊燦亢可伴有痰濁內阻,或血瘀的癥狀也可見。總之,癡呆多為頑固性證候,其病理特征多為虛證或實證,其治療不可能壹蹴而就。要具體患者具體分析,靈活變通,不要舍本逐末,照本宣科,在臨床上遵循“有證用藥”的原則。
第三,針灸治療
目前,血管性癡呆尚無確切的藥物或手術治療,探索非藥物治療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之壹。其中,針灸療法以其刺激經絡氣血、調理髓海、改善臟腑氣血功能、啟迪心智的獨特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體針療法
1.醒腦開竅針法:百會、四神聰、雙太陽、上印堂、神庭、風池,每次選取兩對穴位進行電針。按證配穴:可選擇腦戶、神門、內關、大中、足三裏、三陰交、同裏、太沖、太溪、腎俞、脾俞、中脘、豐隆等穴,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2.祛濁益智法中,治腹痛、繁榮、內關用撚瀉法,治湧泉、任瑩、風池穴用撚補法。手術進行3min,留針20min,每天壹次。
以上兩種針法都是常用的,辨證選用。15d為壹個療程,每個療程之間休息5-7d。
(2)頭針療法
患者取坐位或臥位,頭皮穴位按國際標準選取:頂中線、額中線、額旁線1 ~ 3(雙側)、顳前線、顳後線。進針時,針尖與頭皮的夾角為15° ~ 30°,針快速插入頭皮下。當針尖到達帽狀腱膜下層時,手指下阻力減小,使針與頭皮平行,沿刺激線刺入2 ~ 3 cm。每天壹次留針30分鐘。可配合體針使用。
(3)耳針療法
取穴:神門、皮質下、腎、腦、枕等穴,每日1次,每次2 ~ 3穴,20次為壹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