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味甘,微苦,微溫。心脾肺經屬於主體。人參主要補益脾肺元氣。是治療氣虛脈弱危急癥的重要藥物。功效:大補元氣,健脾補肺,生津安神。現代治療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也很有效。也是治療脾氣虛弱、乏力、厭食、便溏,以及肺氣虛、氣短、懶言、脈虛自汗的常用藥。因其還具有益氣生津、安神生血、益氣補血、補氣壯陽的功效,還可用於氣、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心悸、失眠、健忘、血虛、出血、陽痿等多種疾病。對於正患氣虛而不能祛邪者,人參可用以補氣,使邪不能忍,故常用作扶正祛邪之藥。
黨參:味甘,性平,主歸脾、肺經。黨參的補氣生津、養血扶正、祛邪作用與人參基本相似,但力度較弱。黨參不膩不燥,其補氣的功能用於脾氣暴躁、食少便溏所致的體虛乏力;肺氣虛引起的咳嗽、氣短,以聲音低弱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益氣、生津、養血。用於氣傷津傷所致的氣短口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以及外感氣虛、正能量不足、邪氣過盛等癥。古今方劑中,常用黨參代替人參治療壹般脾肺氣虛、津傷血虛,癥狀較輕。而黨參不具有益氣復脈、消積導滯的作用。雖然大劑量使用,但不能代替人參益氣化瘀。
黃芪:味甘,性微溫,主歸脾、肺經。本品長於補氣升陽,是脾胃虛弱所致的厭食、便溏、乏力、久瀉、脫肛、內臟下垂的重要藥物。本品還能補肺氣,益胃固表,對肺氣虛弱,表虛自汗,易患外感疾病的咳嗽氣短有顯著療效。黃芪既能補氣,又能利水消腫。對氣虛水濕失運,又見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者也很有效。因其補氣,故能斂漏毒,排膿生肌。也常用於氣血虛弱,憋不住毒,瘡沈不進去,膿不潰,或潰後膿清稀,久不收者。其主要功能為補氣升陽、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此外,黃芪還能補氣生血、生津、吸血、化滯,故可用於氣虛血虛、消渴、便血、崩漏、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關節疼痛等癥。黃芪臨床應用廣泛,通過相應的配伍,可用於多種疾病和證候。若與人參、升麻、柴胡同用,則能補中益氣、升陽沈下,用於治療慢性腹瀉、脫肛、內臟脫垂;與防己、白術配伍,可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氣虛水腫、水濕虧損、小便不利;與白術、防風配伍,可固表止汗,用於治療表虛自汗;與穿山甲、皂角刺同用,可益氣養毒、透膿,用於治療潰爛未潰、正氣不足的潰瘍流膿患者。
白術:苦、甘、溫。經絡主要是脾胃。本品性溫益氣,苦燥健脾,是補氣健脾的重要藥物。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脾胃氣虛,運化虛弱,食少便溏,腹脹,四肢無力,精神倦怠。白術既能益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故常用於脾虛濕阻所致的痰濁、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其固表、止汗、安胎的功能與益氣健脾的功能密切相關,可用於脾虛、防禦虛弱、肌表多汗、脾氣虛弱、胎動不穩者。
甘草:味甘,性平。心、肺、脾、胃經是主經。本品用途廣泛,通過相應的配伍,可用於多種疾病和證候。甘草味甘,能益心健脾,入肺經化痰止咳。本品常作為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心悸、脈郁的主藥;常用於補氣平衡中焦,治療脾虛神疲食少。其主要功能是補氣、補中、化痰、止咳、止痛、調和藥性、清熱解毒。治痰多咳嗽,可與證同用。這個味道又甜又慢。壹方面可以止痛,多用於陣攣急性疼痛,如腹腔、四肢急性疼痛。壹種可以緩和藥物的藥性,用在藥性較重的方劑中,減輕其兇猛或毒副作用,調理脾胃,所以應用廣泛。其清熱解毒功效主要用於熱毒引起的瘡瘍、咽喉腫痛、藥物及食物中毒。治療疾病的功效和適應癥:
西洋參:具有益氣養陰、清火生津的作用。西洋參好補氣,性寒,滋陰,清火,生津。所以,對於氣虛陰虧,津液耗火的人,用這個產品是非常好的。主要用於發熱氣陰兩傷所致的倦怠口渴,陰虛火旺所致的氣喘、咳嗽、痰血等癥。
太子參:益氣生津。太子參是滋補品。因其能補益脾氣,滋養胃陰,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而厭食,氣虛津傷而肺虛幹咳,口渴心悸,失眠虛熱多汗等癥。
山藥:具有益氣養陰、健脾、肺腎、止帶的作用。山藥味甘,性平,既補脾胃之氣,又益脾胃之陰,又澀。故常用於脾胃虛弱、脾虛食少、體虛便溏、小兒消化不良的泄瀉;肺虛或肺腎兩虛所致的慢性咳喘、腎虛遺精、尿頻、婦女白帶稀而連續;它也可以用來治療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