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綱目》:“馬鞭草搗蠑螈癰尿瘡,公腫。”
2.《本草綱目》:“馬鞭草味苦,微寒。破血通經,殺蟲消腫。治氣血、癰腫瘡腫(搗碎汁塗)。”
3.《本草讀書》:“馬鞭草適肝胃,破血消腫;苦寒不如,殺蟲散熱越來越尷尬。”
4.《本草綱目》:“馬鞭草味苦,微寒,入足厥陰經。專治破血通絡,殺蟲消腫,治氣虛癰、癰、陰腫。”
5.《本草》:“馬鞭草味苦,微寒,能破血、消腫殺蟲,治壞疽。”
6.《本草》:“馬鞭草味甘、苦,微寒。有壹點毒。主治:下癰合金瘡以積血為痛,磨末敷之妙;通過女人的月水血氣,成為問題的關鍵,搗炒就好。下腹部很痛,禁了很久瘧疾熱還在繼續。絞腸有效,絞喉極其有效。殺死各種蟎蟲,消滅五種流氓。”
7.《本草易讀》:“馬鞭草味辛,苦,微寒,無毒。破血通經,殺蟲消腫。治氣血之癥結,消癰毒陰腫。”
8.《本馮靜原》:“馬鞭草味苦,微寒,無毒。紅色入肝經血,故治女子血氣腹脹,月經不調。通經散癰,治金瘡,活血。生果汁用於治療喉嚨痛和腫脹。”
9.《滇南本草》:“馬鞭草味苦,寒。無毒主治女子因水耗精疲力盡,可速煎此草藥以自愈。還治癰毒,取此妙用。”
10.《雷公炮制藥物性質說明》:“馬鞭草味苦甘,性寒,微毒,入肝脾二經。主要活血通經,治金瘡瘡,取汁取酒。”
11.藥引:“馬鞭草性寒,味甘、苦,毒性小。主體下部的癰和金瘡的積血是很痛的,研究結束再塗比較好。月子上通女人水,血氣成了病的癥結,煮好了。小腹難益,瘧疾發燒繼續禁久。絞腸沙有效,綁喉極為有效。殺死各種蟎蟲,消除五腫塊。”
12.《藥用剪用》:“馬鞭草味苦微寒,破血通經,殺蟲消腫。取苗、葉備用。虛者避之。”
13.手術全集:“馬鞭草味苦,微寒,沸膏,取空酒半杯,治腹痛,殺蟲,通經活血,塗癰疔瘡。湯劑熏腫,楊梅惡毒。”
14.《馮秘笈》記載:“馬鞭草味苦,氣寒無毒,為涼血、去濕熱、殺蟲之藥。濕熱,陰腫惡瘡下半部,煎湯先熏後洗,生氣時神清氣爽,癰腫隨之減輕,真是奇效。但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15.《醫學概論》:“馬鞭草性涼味苦,活血利女,疏通經絡,消癖消腫,男性外陰囊腫可伸。中醫大辭典:馬鞭草味苦性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腫。治療外感發熱、濕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炎、淋病、閉經、膿腫、癰瘡、牙病。”
16.名醫別錄:“下癰。”
17.《本草補遺》:“主癥為血滯,久瘧,破血。像糖和酒壹樣炒。”
18.《日華子本草》:“味辛,性涼,無毒。通月經,治女子血氣腹脹,月子不平。”
19.本草補:“治金瘡,活血通絡。”
20.《本草綱目》:“活血通絡。能除膿毒,洗痔毒,退上火,治跌。”
21.《本草分類》:“除便血,消腫止痛。”
22.《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紅瘡火眼。”
23.《現代實用中醫》:“根用於赤白痢、慢性瘧疾、水腫、腫脹等。它有通便的作用。”
24.《中華本草》:“馬鞭草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尿消腫;阻止瘧疾。主感冒發熱;喉嚨痛;牙齦腫痛;黃疸;痢疾;血瘀閉經;痛經;事故;水腫;排尿不暢;瘧疾;癰、瘡、腫、毒;跌倒造成的傷害。”
25.《全國中草藥匯編》:“馬鞭草味苦,微寒。清熱解毒,止瘧殺蟲,利水消腫,通經散瘀。主治: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感冒發熱、急性胃腸炎、菌痢、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尿路感染、陰囊腫痛、月經不調、血瘀閉經、牙周炎、白喉、咽喉腫痛;外用治跌打損傷,癤腫。”
第二,現代研究
1.成分:全草含馬鞭草苷、5-羥基馬鞭草苷;此外,它還含有乳膠素和單寧;葉子還含有腺苷、β-胡蘿蔔素。
2.藥理學:
1)這種註射劑在控制瘧疾癥狀和殺滅瘧原蟲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為控制癥狀,應在發作前2 ~ 3小時註射,可使瘧原蟲變形。
2)馬鞭草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對兔結膜囊滴入芥子油引起的炎癥有抗炎作用。
3)本品水提取物經家兔牙髓電刺激實驗證實有鎮痛作用。酒精水溶液的鎮痛作用更持久。
4)馬鞭草素對哺乳動物具有持久的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
5)馬鞭草素對家兔有促凝血作用,大劑量可使蛙粘膜脫落,引起痙攣。
6)抑菌作用:馬鞭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福氏誌賀菌有抑制作用。其煎劑濃度為31 mg/L,可殺滅鉤端螺旋體。
3.臨床:治療瘧疾、白喉、流行性感冒、絲蟲病,防治傳染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