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第壹類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患者,沒有明顯的外傷史,身體上的很多關節可能會過度拉伸和松弛。比如大拇指可以很容易的折回來碰到小臂;肘關節或膝關節過度伸展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體部組織疏松引起的關節不穩,且是多向的。至於第二類,因傷造成的習慣性脫臼,多是因為明顯的外傷,如運動損傷,如投擲過猛,或投擲、柔道、摔跤等身體接觸武術時突然反抗;再如肩關節脫位是由於摔倒時雙手撐地或落在肩上等意外動作造成的,幾乎都是向前方向脫位,保守治療(關節復位)後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
臨床表現
肩關節因傷脫臼的第壹次經歷是很深刻的。原因無非是劇痛,感覺肩膀出來了,然後卡住了,動不了。大部分人需要外力(西醫或中醫)再次“復位”肩關節,少數人可以在自己或同伴的幫助下“拉”回來。總之,經過壹番折騰,“掉下來的肩膀又回去了”,休息了幾個星期,肩膀恢復了正常功能。但是有壹天,病人在運動或者工作的時候,做擡肩,外旋,外展。簡單來說就是壹個投擲動作,肩關節又掉出來了,又卡又疼,自己也“找不回來”了。這是復發性脫位;也可能是壹種“哢嚓”的感覺,肩膀壹扭突然不行了,但是妳可以自己把它轉回來。這是復發性半脫位。脫位復發的概率與首次發生脫位的年齡密切相關。據統計,外傷引起的肩關節第壹次脫位,如果發生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復發脫位的概率為60%至95%;如果發生在20到30歲的人身上,復發率為40%到70%;發生在30歲至40歲時,復發概率為10%至40%;如果發生在喜歡運動的年輕人身上,復發率可高達80%。壹旦有了壹個,有了兩個,有了兩個,有了三個……妳脫臼的次數越多,妳就越有可能發現妳的肩關節脫臼了,妳也就越有能力“重置自己”當然,關節的活動範圍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病理
問題是在第壹次受傷時,肩關節內維持穩定的重要結構(盂唇韌帶)因關節脫位,從盂邊緣撕裂,從骨上剝離。雖然事後關節復位,但受傷部位並未愈合,形成永久性缺口,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肩關節脫位90%以上是從前方,所以盂唇韌帶的脫離也位於盂的前方和下方,即;再脫位發生在提肩外展和向外旋轉的動作中。另外,脫位的次數多了,前關節囊也越來越松弛,更容易發生脫位。壹旦脫臼,關節就會受到壹次傷害,不僅會導致關節軟骨磨損或剝離,還會導致盂唇上韌帶撕裂。大多數患者對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無動於衷,認為只要多註意壹些不良姿勢或避免壹些活動,就能減少脫位的幾率;也有人認為壹次出櫃時間長,效果不大;有些人甚至認為他們會越來越多地重置自己。病情緩解了嗎?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和我們自己的經驗表明,肩關節長期不穩定,積累了許多脫位或半脫位,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有很大的機會得肩關節炎。
款待
對於先天性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的病竈,問題在於組織結構的松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康復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加強肌力,幫助穩定關節。效果在80%左右。除非達到,否則可以通過手術收緊關節囊,減少關節活動範圍來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分為兩個方面:急性期,即首次脫位時,過去采用保守關節復位,但年輕人和熱愛運動的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使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法來減少“明知必然會發生”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年輕人、運動員、熱愛運動的患者, 或者有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在第壹次肩關節脫位後,應及時修復剝離的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和由此帶來的麻煩,以及復發後重新治療的復雜性。 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的復發率降低到10%-20%以下。另壹方面,保守康復療法對創傷後習慣性脫位效果不佳,成功率不到20%。但是,如果通過手術糾正這些損傷,撕裂的韌帶被縫合,松散的關節囊被收緊。術後用肩帶保護兩到四周,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肉力量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鍛煉。據我們統計,10年來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開始采用關節鏡手術進行治療,除了上述急性期首次肩關節脫位患者外,還修復了壹些病變損傷不太嚴重的習慣性脫位患者。關節鏡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三小孔),術後疼痛小,更容易康復,關節僵硬少,容易恢復正常的活動範圍和功能。短期治療效果與開放手術相似。
建議
不要忽視肩關節習慣性脫位的重要性。應先明確診斷(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磁共振成像),再決定治療方向。非損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采用康復治療。受傷引起的脫臼最好用手術治療。只有將不穩定的關節轉化為穩定的關節,才能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減少患關節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