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藥藤信息

中藥藤信息

中國藥典鉤藤

英文名稱鉤藤

別名:鉤藤、桐花樹、刺桐樹、鉤藤、倒掛金合歡。

本品來源為鉤藤。)傑克斯。大葉鉤藤。毛鉤藤。中國鉤藤。)哈維勒。或無梗鉤藤。茜草科的。秋冬采收,去葉,切段曬幹。

性狀本品莖、枝呈圓柱形或方形,長2 ~ 3厘米,直徑0.2 ~ 0.5厘米。紅棕色至紫紅色表面有細縱條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表面有時有白色點狀皮孔,黃褐色柔毛。多數枝條有兩個向下彎曲的鉤(不育梗),或只有壹側有鉤,另壹側有凸起的痕;鉤稍扁或圓,頂端尖,基部寬;在鉤基部的枝幹上,葉柄脫落後有齒狀痕跡和環狀托葉痕跡。質地堅韌,橫切面黃褐色,果皮纖維狀,髓黃白色或中空。無嗅無味。

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濃氨水試液使其濕潤,加30ml氯仿,搖勻萃取30min,過濾,蒸發濾液,殘渣加5ml鹽酸溶液(1 → 100)溶解,過濾,濾液分三支試管,壹管加1碘化鉍鉀試液。在壹管中加入1 ~ 2滴碘化汞鉀試液,出現白色沈澱;在另壹管中加入1 ~ 2滴矽鎢酸試液,生成白色沈澱。

性味甘涼。肝心包經。

功能:清熱平肝,熄風鎮驚。用於頭痛、頭暈、感冒、驚風、驚厥、妊娠子癇;高血壓。

用法用量:3 ~ 12g,水煎液要後加。

儲存在幹燥的地方。

摘自中國藥典

[編輯此段]鉤藤《本草原始人》

異名釣藤(本草經註)、吊藤(陶弘景)、鉤藤(小兒藥證直招)、鉤藤(滇南本草)、鶯爪風(本草方)、嫩鉤(飲片新參)、鉤鉤(貴州偏方)。

來源為茜草科鉤藤或中國鉤藤及同壹屬多種植物的鉤枝。

植物形態學

①鉤藤木質藤本,常綠,1 ~ 3m高。小枝方形,光滑,異常分枝呈鉤狀,成對或單生於葉腋。鉤長1 ~ 2 cm,向下彎曲。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 ~ 11厘米,寬3 ~ 6.5厘米,頂端漸細,基部漸細或圓形,全緣,頂端無毛,下面脈腋有短毛;葉柄長0.8 ~ 1.2厘米;托葉2深裂,裂片線形,圓錐形,長0.6~1.5厘米。頭部直徑約2厘米;花梗總長度為3 ~ 5厘米;花萼長約2毫米,下半部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不到65438±0毫米:花冠黃色,管狀,長約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圓形,外部粉狀,喉部被短柔毛;雄蕊5枚,生於花冠筒喉部,花藥基部耳狀,先端尖,花絲很短:子房下位,紡錘形,花柱線形,柱頭頭狀。蒴果倒卵狀橢圓形,長5 ~ 6毫米,疏生柔毛。有幾粒種子,很小,兩端有翅。花期從6月到7月。結果期為10 ~ 11月。它生長在山谷和溪流的稀疏森林中。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地。這種植物(鉤藤)的根也入藥,另文詳述。

②中國鉤藤

木質藤本,高達3米。小枝是方形的,全部光滑並且無毛;鉤靠近葉腋,長約1.5厘米。葉對生;葉片卵形或卵圓形橢圓形,長10 ~ 17厘米,寬5.5 ~ 9.5厘米。頂端呈錐形,基部圓形,全緣無毛。葉柄長約1厘米;托葉膜質,圓形,全緣,外翻,可達1.5厘米。頭部直徑約4厘米;花序梗長5 ~ 8厘米,無毛;花萼管狀,先端5裂,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長約65438±0.5毫米,密被灰毛;花冠管狀,長1.2 ~ 1.5厘米,頂端5裂,近圓形裂片;雄蕊5,生於花冠筒的喉部,花絲短於花藥;子房下位,花柱線形,突出於花冠筒外,柱頭頭狀。蒴果棒狀,長0.8 ~ 1.2厘米,密被長柔毛。種子小,兩端有翅。花期從6月到7月。結果期為10 ~ 11月。

出生在深山老谷。分布在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春秋季采帶鉤的嫩枝,剪去不帶鉤的莖,曬幹,或用鍋蒸後曬幹。

藥材①鉤藤

幹鉤莖,莖略呈方圓柱形,長約2厘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紅褐色或棕褐色,壹端有環狀莖節,略突出,節上有兩對相對的鉤,形似船錨,頂端向內卷曲,也有單鉤,大小不壹,基部略圓,直徑2 ~ 3毫米,均光滑,略可見縱向紋理。它又輕又硬,不容易壞。斷面外層棕紅色,髓淺黃色,疏松如海綿。沒有氣息,淡淡的味道。最好是雙鉤,如錨、莖細、鉤實、鉤滑、紅褐色或紫褐色。

主產於廣西、江西、湖南、浙江、廣東。

②中國鉤藤

性狀與鉤藤大致相同。但莖枝為方柱狀,直徑約2 ~ 3 mm,表面灰棕色,鉤基部略寬。

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地。

鉤藤屬的許多種鉤莖和分枝也被用作鉤藤,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翅窄的輪葉鉤藤;鉤子是光滑的。②鉤藤狀,鉤光滑,托葉狹三角形。③大葉鉤藤,見文章《大葉鉤藤》。(4)毛鉤藤,枝、鉤、葉上有粗毛。⑤無梗鉤藤,花冠筒無毛,裂片密被絲,枝鉤疏被。⑥鉤藤攀援莖、枝、鉤密被柔毛,葉下面具長柔毛。

中藥化學成分1。鉤藤的莖葉中含有2-氧吲哚生物堿;異鉤藤堿,退役時稱為異鉤藤堿(異鉤藤堿,異鉤藤酸甲酯),脫氫鉤藤堿(鉤藤堿,鉤藤堿)。rhyn-膽堿酸甲酯)、吲哚衍生的堿、多毛孢堿、多毛孢堿、棒蒽堿、二氫棒蒽堿和痕量阿庫姆-米金。葉中還含有吲哚生物堿苷類:6'-阿魏酰長春堿(rhynchophine)、長春花苷內酰胺(vincoside內酰胺)和異長春花苷內酰胺(Strictosamide)。吲哚生物堿:vallesiachotamine和酚類化合物:L-表兒茶素、金絲桃苷和三葉草苷。此外,還含有地榆、3-O-沒食子酰原花青素、糖脂、氨基己糖、脂肪酸和草酸鈣。鉤藤中還含有β-(育亨賓)和甲基醚。

2.中國鉤藤的鉤莖含有2-氧代吲哚生物堿:異萜品酸、ptcropodic acid、mi-traphyllic acid和吲哚生物堿:四氫石松堿。異特羅定(Isopteropodine)是異特羅定酸甲酯。紫檀苷是紫檀酸甲酯,鉤藤堿A(7-異羅傘堿),毛葉蘭堿是甲酯。鉤藤堿,異鉤藤堿N-氧化物,紫檀堿N-氧化物,鉤藤堿N-氧化物,毛葉蘭堿N-氧化物。東莨菪含錫

3.大葉鉤藤葉含2-羥吲哚生物堿:異鉤藤堿、鉤藤堿、柯諾辛堿和柯諾辛堿b

鉤藤莖的葉和枝的化學成分包括鉤藤堿、異鉤藤堿、柯諾辛生物堿、異鉤藤堿生物堿、刀豆堿、二氫刀豆堿、纖維石竹堿和纖維石竹堿。

藥理作用①鎮靜作用

鉤藤湯(0.1g/kg)能產生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戊巴比妥鈉的催眠和麻醉作用在劑量增加25倍時不會增強。即使加大劑量50 ~ 100倍,翻正反射也不會消失,也不會引起運動障礙,這似乎與現有的催眠藥和鎮靜劑不同。大鼠防禦性運動條件反射也證明,腹腔註射鉤藤煎劑1 g/kg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為破壞大鼠部分正性條件反射,延長條件反射時間,對分化抑制和無條件反射無明顯作用。還證明索庫托夫兔後肢的屈曲反射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削弱其沖動合成能力。

在豚鼠實驗性癲癇的治療中,使用鉤藤乙醇提取物後3 ~ 8天可停止癲癇反應,停藥3天後可恢復治療前的狀態。其作用緩慢,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非常接近,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動物虛弱,體重下降。對中樞運動分析儀興奮性增高的狀態確實有壹定的抑制作用。鉤吻素是壹種吲哚衍生物,所以它可能對精神有特定的影響。有人在壹般藥理試驗中將其與育亨賓、利血平相比較,認為兩者不同(如在青蛙和小鼠中,利血平引起鎮靜,育亨賓引起痙攣,鉤藤堿引起運動麻痹和呼吸抑制)。

②降壓作用

鉤藤水煎劑對麻醉犬(0.05克/千克)、免疫犬(2-3克/千克)和實驗大鼠(5克/千克/天,口服)有降血壓作用。鉤藤煎劑對雙側減壓神經和頸部竇神經切除所致反射性高血壓家兔的降壓作用與牛膝總生物堿相似。煎煮時間過長或時間不夠(最好在15分鐘以內)會影響降壓效果。鉤莖(即單鉤、雙鉤及其相鄰的較細莖)降壓效果較好;老枝(無鉤,直徑0.5 ~ 2厘米)降壓效果差。在分析鉤藤湯的降壓原理時,發現其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響,但在去頸迷走神經後明顯減弱。對離體蟾蜍心臟無明顯抑制作用。離體兔耳灌流對血管無直接擴張作用,故認為降壓作用是反射(傳入纖維通過迷走神經)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所致,高劑量對後者有直接抑制作用。鹽酸鉤藤堿20 mg/kg可明顯降低麻醉貓的血壓,或給腎性高血壓大鼠口服或腹腔註射鹽酸鉤藤堿20 ~ 50 mg/kg。其作用類似於總堿或湯劑。鉤藤總堿在離體兔耳中具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鉤藤堿對其他動物也有降壓作用,但持續時間短,遠不如利血平。低血壓後,血壓會升高。此外,鉤藤堿對大鼠離體腸管有抑制作用,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

鉤藤煎劑1腹腔註射對中毒小鼠的致死劑量為29.0±0.8g/kg;鉤藤總生物堿為144.2±3.1mg/kg;鉤吻為162.3mg/kg;總生物堿口服劑量為514.6±29.1mg/kg。亞急性毒性方面,給家兔口服鉤藤水煎劑,每日2次,每次5g/kg(大於治療劑量的2.5倍),服用65,438+00天,無任何中毒癥狀。鉤藤總生物堿50 mg/kg連續給藥65438±04天未引起大鼠臟器的病理變化。加倍劑量,肝臟雖有輕度炎癥改變,但停藥後會恢復正常;對飲食、體重、外貌行為沒有影響。

加工,去除老梗和雜質,清洗,幹燥。

又甜又涼。

①別錄:“微寒。”

②藥性理論:“甘、平。”

③蜀本草:“苦味。”

歸肝、心經。

(1)綱目:“手足為厥陰。”

(2)本草舒舒:“手陰虛,足陰經。”

功能:清熱平肝,熄風鎮驚。治療小兒驚風、癲癇、癰腫、成人高血壓、頭暈目眩、婦女子癇。

(1)《別錄》:“治小兒感冒發熱,抽搐癲癇。”

(2)藥性理論:“主子驚哭,癤子熱。”

③《日華子本草》:“治胎。”

④綱目:“大人頭眩,平肝風,去心熱,小兒腹痛出疹。"

⑤《本草綱目》:“舒筋除眩,降氣舒中焦。”

⑥《本草》:“治中風癱瘓,口眼歪斜,走路打針全手腳痛,肢體痙攣。”他還治好了那些長期痛風癱瘓,筋脈急痛的人。"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不宜久服),1.5 ~ 3元;或者變成粉末。

宜忌①《新版本草》:“最能盜氣,體弱者勿投。”

②本草從新:“無火不取。”

處方①治療小兒熱性休克:鉤藤壹兩,硝石半兩,甘草壹點(焙微紅,銼平)。藥搗了,羅微散了。每次劑量,用溫水調半錢,每天服用三四次。量大小,加減。(《盛慧芳》燕陵散)

②治療驚風、擡眼、嚼舌、神昏昏欲睡:鉤藤、血竭、石膏、梔子、秦子、四川大黃(銼,微炒)、麥冬(去心,焙)。敷上藥,用力搗成泥,羅微散。每份壹塊錢,壹小杯水,炒到五分,不算我,大小縮小,不分時間。(“盛慧芳”鉤藤粉)

③治癲哭:鉤藤、蟬蛻、黃連(洗凈)、甘草、川大黃(微炮)、天竺黃。這是最不應該做的事。每份半塊錢到壹塊錢,八杯水,生姜和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鐘,溫服。(普濟房溝藤陰子)

(4)對於腸內抓魚,哭散手腳,或彎腰如蝦者:鉤藤、枳殼、延胡索各五穴,甘草各三穴。取半杯水,煎成兩半。(《右克枳考》鉤藤湯)

⑤治療高血壓、頭暈、神經性頭痛:鉤藤二至五元,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傷寒、強頭痛、鼻衄:鉤藤、桑白皮(銼)、硝酸馬齒莧各壹兩,梔子、甘草(焙)各三分,大黃(銼、炒)、黃芩(去黑心)各壹半。七種口味上桌,粗篩。每次取碧、水壹盞、竹葉37片,煎至六分,撈出我,拌入生地汁,攪拌均勻,飯後溫服。(鉤藤湯出自《生肌總錄》)

⑦治療全身麻木:鉤藤、黑芝麻、紫蘇各七元。壹天三次煮水衣服。(貴州草藥)

⑧治半風:鉤藤、荊芥四元,排風藤壹兩。壹天三次煮水衣服。(貴州草藥)

⑨治療面癱:鉤藤二兩,鮮何首烏四兩。用水煎服。(《浙江常見民間草藥》)

(10)胎動不安、血虛風熱、子癇的孕婦,鉤藤、人參、當歸、茯苓、桑寄生、桔梗分別壹元五角。用水煎服。(《胎生心法》)鉤藤湯)

臨床應用在治療高血壓方面有壹定的效果。

根據100余例的觀察,多數患者服藥後血壓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部分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隨著血壓的降低,頭暈、頭痛、心悸、氣短、失眠等自覺癥狀也相應減輕或消失。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2 ~ 7天血壓下降,10天後降壓效果非常明顯,有時可持續下降。血壓下降曲線呈傾斜狀,說明本品作用溫和。個別病例在用藥期間有反彈現象,但波動幅度很小,沒有出現癥狀惡化。對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療效顯著,服藥5 ~ 10天可明顯緩解癥狀。疾病分期越早,療效越好。大部分屬於第三期的患者無降壓作用,但部分患者血壓無明顯變化,但癥狀明顯改善。治療期間未觀察到副作用。用法:鉤藤水煎10 ~ 20分鐘,濃度20%,每次20 ~ 30毫升,每日三次;或每日取鉤藤2克,放入沸水中保持沸點在15 ~ 20分鐘,制成湯劑200毫升,分中、晚服,4 ~ 6天為壹療程。根據中醫傳統經驗,鉤藤不宜久煎,否則影響藥效;現代藥理實驗也證明,鉤藤水煮20分鐘以上,降血壓的有效成分會被部分破壞。每日用量3 ~ 5元不理想,2 ~ 2.5元較好。

著名專家討論①《綱要》:“鉤藤,治手足厥陰之藥。”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風、癲癇、眩暈都是肝風火之病。鉤藤開心包至肝木,風平氣和,火滅,則諸病必自除。"

(2)《本草》:“鉤藤,祛風化痰,鎮驚止癇,安神定誌,攻痤瘡癤子。錢鐘陽先生說:鉤藤性溫,性平,無毒,為嬰部之寶。其性速效,祛風化痰,開竅閉絡,倉廩間止痙止癇,隱隱約約與麻桂同,與秦葛同解暑,與前葛同祛表邪,與鼠、桔梗、羌、方、紫草同得痤瘡癤子。但是熬制時間長了,就淡了。他的藥壹煮十次以上,就能付諸行動,相當有效。”只用嫩鉤去梗,威力大十倍。"

(3)新版本草:“鉤藤,祛風極快,風疾者宜用之。”而風火多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木燥火旺。補陰藥中,若少用鉤藤,則易散風火。如果單用鉤藤祛風散火,風不止,火更盛。"

④本草正義:“鉤藤,自別錄,以為專治小兒感冒發熱,亦稱治小兒,不入余方。蓋氣淡而清,性甘寒,最適合小兒陰未成熟、陽未成熟的體質。能治驚風癲癇者,癲癇為肝動生風,火灼。這東西輕、清、涼,能降火、息風。真全指主子受驚啼哭,發熱嗆咳,客憂胎風;近湖就是治大人頭暈,平肝風,去心熱,都是壹致的。但湖又叫斑蝥,是以錢鐘揚的紫草粉為基礎,用鉤藤、紫草茸等分為粉。,並與溫酒混合。按照中陽所謂的斑疹,是痤瘡、疔瘡,而不是現代疾病中所謂的斑疹。鉤藤能輕透頭發,清熱,紫草能涼血活血,助其流,酒能助其清火。這是壹種安全的謙虛和謙卑的方式。"

[編輯本段]鉤藤和醫學典故

據《紅樓夢》記載,薛蟠的妻子夏金桂不聽薛寶釵的好言好語,借酒澆愁,大吵大鬧。薛姨媽氣得肝氣上沖,“左肋甚痛”。寶釵“等不及大夫給她看病,就派人買了些錢給鉤藤,炒了壹碗給了母親”“停了壹會兒。薛姨媽“不知不覺睡了,肝氣漸漸平復。“現代醫生也用鉤藤治療肝炎患者心煩、脾氣不好、左脅疼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鉤藤又名鶯爪風,葉腋有鉤,故名鉤藤,莖、枝有鉤入藥。鉤藤入藥的原始文字記載見於陶弘景《南北朝名醫別錄》。但古代醫家認為其氣淡而清,故多視為小兒專用藥,如陶弘景所指出:“治小兒不涉及方藥多。”後世中醫不斷拓寬其應用範圍,現已成為內科、兒科、婦科的常用藥物。

中醫認為鉤藤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經,有清熱、平肝、止痙之功。

鉤藤近年來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其平肝作用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藥理實驗證明,鉤藤不僅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還有明顯的鎮靜作用,但不產生嗜睡的副作用。高血壓患者服用鉤藤湯2 ~ 7天,血壓開始下降,10天後逐漸達到最佳效果。隨著血壓的降低,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失眠等癥狀逐漸緩解甚至消失。早期高血壓更有效。但鉤藤不宜久炒,以後再炒更好。鉤藤水煮20分鐘後,其降壓成分被破壞。壹般每日用量為10 ~ 15g。若療效不顯著,可增加至每日100 ~ 150克,可獲得滿意療效。

  • 上一篇:如何祛除體內濕氣和寒氣
  • 下一篇:妳遇到過頸椎間盤突出嗎?怎麽用正骨手法調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