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灸腳底的好處
腳底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溫度低,與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經聯系。因此,壹旦腳底受涼,可導致上呼吸道體溫下降,對其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
艾灸是壹種非常自然的保健方法,那麽艾灸腳底有什麽作用呢?
1,陰陽調和,臟腑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利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的效果。
2.溫經散寒。
艾葉的溫熱和熏灸的點燃,使熱量到達肌層,溫補氣機,促進血液循環。艾灸具有溫經活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解痹止痛的功效。
3.行氣活血,化瘀散結
氣見熱可動,見冷可凝,見溫可動。艾灸是壹種溫刺激,能協調氣血,調和營衛,調和血液循環,促進氣血循環,祛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壯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8.其他亞健康狀態的改善。
2.艾灸腳上有哪些穴位?
(1)湧泉穴
取穴時可坐直或仰臥,雙腳交叉。湧泉穴位於足底,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縫頭與足跟連線前1/3處。
湧泉穴的主要疾病有神經衰弱、乏力、疲倦、婦科病、失眠、嗜睡、高血壓、頭暈、焦慮、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畏寒、腎臟疾病等。
(2)大敦穴
取穴時,可以坐直,也可以仰臥。大敦穴位於大拇趾甲根邊緣(第二趾附近)約2 mm處。
大頓穴的主要病癥是頭暈、腹痛、筋肋痛、冷感。此外,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靜下心來恢復神智的重要穴位。此穴是人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位之壹。
(3)太沖穴
取穴時,可以坐直,也可以仰臥。太沖穴位於足背,第壹、二趾跖骨關節處。這是妳的手指沿著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按壓的點,直到妳能感覺到動脈反射妳的手。
太沖穴的適應癥有:肝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4)行健穴
取穴時,可以坐直,也可以仰臥。行間取穴位於足背,在大拇趾與第二趾關節後方紅白肉分界處的凹陷處,略靠近大拇趾邊緣。
行健穴的主要癥狀有:宿醉不適、眼疾、腿抽筋、夜尿、肝病、腹氣上沖、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5)太白穴
取穴時,可仰臥或坐直,平躺於腳底。太白穴位於足內緣,是第壹跖骨頭背下方的凹陷處。
太白穴主治: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壹。
(6)昆侖穴
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側腳踝頂點與腳跟連線的中點。(或足外側踝後,外側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昆侖穴的主要疾病有: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惡寒、腹氣上沖、腸道結石、腹瀉等。
(7)太溪穴
取穴時,可坐直、平躺足底或仰臥。太溪穴位於妳的足內側、內踝背和足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的適應癥有:腎病、牙痛、咽喉腫痛、哮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適、關節炎、精神不振、手腳無力、風濕疼痛等。
(8)內庭穴
取穴時可坐直或仰臥,雙腳交叉。內庭穴位於足底部,第二趾根部,足趾彎曲時腳尖相遇的地方。大約在第二個腳趾的腳趾根下面三厘米。
內庭穴的主要癥狀有: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3.艾灸治療痛經
1.按艾條溫和灸法施灸,壹次選三個穴位,每個穴位灸20分鐘左右,連續治療4天。如果疼痛劇烈,腎俞穴艾灸4次,治療間隔4天。壹般在月經來潮前兩天進行艾灸。
2.每次取4-5個穴位,點燃艾條,在穴位上往復熏烤,艾條距離皮膚2-3厘米。每個穴位可艾灸15 ~ 30分鐘,每日壹次或隔日壹次。
3.取3厘米厚的蒜片放在穴位上,在蒜片上放艾條灸。每次艾灸3-10強,感覺皮膚灼熱時更換艾炷。
4.在穴位上放壹塊2厘米厚的生姜,在上面紮幾個孔。將艾炷放在姜上,每次選3-5血。每個穴位艾灸3-10,每日壹次或隔日壹次,7-10天為壹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