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上的幾個手指上都長了幾個“疙瘩”,好像要長出新的手指。壹雙手除拇指外,其余八指都有大大小小、圓圓的突起;除了手指,手背上還有這些快要撐破皮膚的“東西”。它看起來像壹個肉丸和壹塊“石頭”。魏先生自己說,那不是壹雙手,而是兩片“老姜”。
六年前的壹個夏夜,魏先生和工地上的工人們幹了壹天的搬磚活回到家。躺下沒多久,他的右腳第壹跖趾關節開始有被老虎鉗夾住壹樣的疼痛。疼了壹晚上,第二天他還得在工地宿舍躺壹天,才稍微好壹點。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後,壹年多沒發作了。之後他也接連幾集。魏先生選擇去小診所輸液止痛。五年後,他的手上長出了痛風石,事實上,在他的腳背和膝蓋上都可以感覺到這些凸起的“腫塊”。
魏先生雖然嘴上這麽說,其實心裏在意的是手。他認為這是壹種保護他的手,防止那些“腫塊”破裂的方法。但是直到他來找我,他才知道自己得了痛風。他手上不是“姜”、“疙瘩”、“結石”,而是痛風結節,叫“痛風結石”。
什麽是痛風石?痛風石是由於血液中尿酸濃度超過溶解度,尿酸以單鈉尿酸鹽晶體的形式沈積在軟骨、關節腔、肌腱等軟組織中而形成的。和魏老師的手腳痛風石壹樣,痛風石是壹種不規則的黃白色贅生物,常位於皮下,覆蓋著薄薄的壹層皮。壹般壓痛不明顯,但急性發作時也可出現疼痛。
典型的痛風石往往生長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容易發作的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容易發作的部位有大腳趾、腳背、腳踝、腳跟、膝蓋、手腕、手指、肘關節。耳廓也容易發作。壹般來說,痛風石容易出現在關節遠端,容易著涼的部位。
誰容易長痛結石?劉醫生總結了2020年來痛風科就診的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發現了7個明顯的特點:
痛風石患關節X線檢查可見骨缺損,骨軟骨骨邊緣可見骨與關節間歇性增寬。對未經治療的痛風患者的研究表明,如果不規範治療痛風石,可能會出現局部骨缺損、關節糜爛和關節畸形。
痛風石的形成代表痛風已經進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階段,反復發作、關節受累是這個痛風階段的特征。痛風石是尿酸產生的速度比清除的速度快。隨著尿酸鹽池的擴大,尿酸鹽晶體沈積。
壹般來說,痛風石出現後,在這四種情況下容易生長或長大:
總之,痛風石的數量和大小是反映痛風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的直觀指標。痛風石越大越多說明病程越長,病情控制不好。但如果痛風石小,數量少,說明病程短,病情相對較輕。
壹般剛開始的小痛風結石,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魏先生在發現痛風結石之初及時就醫,做好降尿酸工作,就不會這樣了。隨著魏先生手腿逐漸增多,數量增多,病變部位增多,會影響關節活動,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隨著痛風石的增多,關節及周圍軟組織會被破壞,導致纖維組織增生和骨質增生,從而導致關節畸形和活動障礙。
痛風石越大越多,對關節活動的影響越大。比如手指關節的痛風石經常會影響手的活動,腳上的痛風石會影響行走,斷了的痛風石會有化膿性病變,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對於像魏先生這樣痛風結石的痛風患者來說,規範、長期的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壹、尿酸要控制在300 μ mol/L以下,壹般來說,壹旦出現痛風石,如果不給予適當的治療,是不會自行消退的,而是會隨著病情的延緩而逐漸擴大。
對於痛風石的治療,根據大小、出現時間、尿酸、關節受累、破裂情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我對魏先生說:
因此,必須重視痛風結石,進行飲食控制和生活調整,給予長期規範的降尿酸治療,防止尿酸鹽結晶繼續沈積或再沈積。這是處理根源和處理癥狀的同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