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口譯
壹種古印度文字。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紀和八世紀。或受中東阿拉姆字母影響,是天成體等多種語言的前身。標記音節,從左往右寫。
二、來源
1,《法源朱琳》卷十五:“西經用同壹梵文寫成。”
2.唐旭魂詩《宣城開元寺冬贈傅園大師》:“梵文譯,禪意暖時縫。”
3.王慶世貞《偶談赤北,談異五,河套喇嘛》:“經書三卷,皆梵文,誦或百,千。”
第三,拼寫規則
1,梵語在12世紀開始使用天成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包含壹個固定的短元音a,在拼寫輔音和其他元音時,元音符號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下面。
2.在表達純輔音、鼻音或呼出音時使用符號。
3.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時,使用獨立元音。
4.每壹個梵文字母的頂端都有壹條橫線,拼寫時將字母連在壹起。
梵語的發展和影響;
1.在印度,梵文書寫體系的選擇受到抄寫員所在地區的影響。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書法和字體也逐漸不同。到公元壹世紀,北方的梵文逐漸變成了方形字體,南方的梵文逐漸變成了圓形字體。到了第四世紀,它們之間的差異極其明顯,最終演變成屬於印度-雅利安分支的各種語言。
2.現代梵語是從左到右書寫的拼音文字。19世紀初,歐洲學者將梵文發展成為機械印刷的標準體系。它的字母表由48個符號組成,其中34個是輔音,14是元音或雙元音。
18世紀後期,梵語已經用拉丁字母音譯,今天最常用的體系是IAST(國際梵語音譯)。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規範的梵語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翻譯成多種語言,這為語言學和宗教學的研究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