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肺胃熱的治療

肺胃熱的治療

(1)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常與知母同用,以舒筋解熱。治肺熱咳嗽、氣短發熱、口渴,常與麻黃、杏仁同用,如麻杏石幹湯。目前中成藥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是根據小兒的生理特點,用於清肺胃熱,治療小兒感冒。此外,石膏還能清胃火,用於胃火引起的牙痛。

(2)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於發熱煩渴。善於清肺胃實熱,常與膏藥配伍,如白虎湯。用於肺熱咳嗽和陰虛幹咳。

(3)蘆葦根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清肺胃實熱,滋陰生津,止咳除煩。治胃熱反胃,肺熱咳嗽,咯痰黃稠者,常與貝母、黃芩同用。

(4)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用於濕咳、暑咳、肺熱咳嗽。本品長於清肺瀉熱,可與知母、麥冬配伍,以增強清肺止咳之功效。治咽喉腫痛,常與金銀花、板藍根、連翹、牛蒡子同用。

(5)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及熱病初起。芳香疏散,長於清肺熱邪、清心熱胃熱毒,常與連翹、薄荷同用。如銀翹粉。金銀花可以用水蒸餾制成金銀花露,具有清熱解暑的作用,用於暑熱煩渴。(1)風寒引起的肺熱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如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壹般取大椎、曲池、手井、風池、風府、太陽、舒菲、赤澤等穴。常用的手法有點、揉、握等。比如點大椎,按摩風府、風池、太陽、赤澤、舒菲,取曲池、守經。手法要重,以微微出汗為度。

(2)內傷發熱多因臟腑虛弱或氣血失調,多為低熱,有時高熱。壹般選擇大椎、手三裏、內關、外關、鐘山、氣海。常用的手法有點、揉、拿。比如點大椎,按住李三、內關、外關,揉鐘山、氣海。操作要輕柔,不能過重。

註意事項:

(1)按摩退燒的同時,應根據病因及時治療原發病。這種方法只是作為緩解高燒的應急措施。

(2)持續高熱,謹防驚厥等並發癥,積極配合其他療法。

(3)在發熱期,要求患者多喝開水,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1)仲沖穴

中沖穴位於手末節指骨尖端的中央。揉此穴常具有醒神、清心、瀉熱的作用。當出現頭暈、口渴、惡心、心慌等癥狀時,可用拇指按壓此穴。

(2)天突穴

天突穴位於胸骨上窩中央。按摩此穴可緩解咳嗽、哮喘、咽痛等癥狀。

(3)鐘山角

鐘山點位於身體前方的中線,乳頭之間。按摩此穴可緩解胸悶、咳喘、嘔吐等癥狀。

(4)舒菲角

舒菲點位於人體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以下時,左右各開兩指。按摩這個部位可以治療呼吸道疾病。

具體按摩手法如下:用拇指或食指指尖順時針或逆時針輕輕按壓穴位,每日2-3次,每次兩分鐘,可有明顯效果。

也可以選擇壹些含有桂枝、薄荷的治療感冒的中藥貼在這三個穴位上,也能起到治療感冒的效果。由於穴位的治療作用不同,所以可以根據癥狀來應用,不壹定要應用到每壹個穴位。

  • 上一篇:色弱或色盲
  • 下一篇:腿筋拉傷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