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中藥泡洗護理技術的原理,即依靠中藥藥液在泡洗過程中的功效和溫熱作用,對局部皮膚或全身進行適度的泡洗,進而發揮活血化瘀、止痛等多重功效。此技術適用於關節炎、外感發熱、皮膚感染、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皸裂等患者。
2刮痧護理技術
本文分析了刮痧護理技術的原理,即取特制的刮痧器械,適度蘸取介質,在體表相應區域反復刮痧直至出來,從而起到排毒祛邪、疏通經絡的作用。這種護理技術適用於由外感疾病引起的許多不適癥狀的患者,如腹痛、腹瀉、頭痛和高燒。也可用於不同類型骨關節病引起的疼痛,如肩痛、腰疼、腿疼等。取穴時,可選擇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為基礎,輔以足太陽膀胱經,起到清利肝膽之熱的作用。
3穴位敷貼護理技術
所謂穴位貼敷,就是在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上,確定穴位後,將藥膏混合,取藥膏塗抹。可以同時發揮藥物和穴位刺激的功效,從而疏通經絡和氣血,有效調節臟腑功能,最終有效治療疾病。其中最常用的應用方案是神闕穴,比較適合慢性功能性便秘、腸道蠕動無力的患者。其次是夏季狗貼方案,多適用於肺部疾病的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反復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等。其中,選取神闕穴時,為臍窩中間區域;對於肺部疾病的經絡穴位,有很多,比如膈、突、腎俞、膏藥等等。
4艾灸護理技術
所謂艾灸法,在操作上,主要材料包括藥物和艾絨。點燃後,對穴位或體表某壹部位進行適度的溫熨和燒灼。在藥力和灸火產生的溫熱刺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人體經絡分布傳導,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溫經防病的作用。臨床常用的這類護理技術有隔物灸、麥粒灸等。艾灸常用於外感表證患者,如治療咽幹癢、惡寒發熱、鼻塞等癥狀;它還可用於虛寒疾病,如哮喘和感冒咳嗽。促進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厭食癥狀改善;同時對風寒濕痹引起的痿弱晨僵也有突出的治療作用。臨床上可選擇足三裏、關元、中脘等保健功能較強的穴位,而在隔物灸的應用中,壹般在患部或神闕穴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