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壹切還得從六味地黃丸說起。我們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腎的名方。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六味地黃丸補腎的思路很巧妙。它不是壹開始就直接用補腎的藥,而是采用“三補三瀉”的思路。這裏先不說六味地黃丸為什麽補脾補肝,直接說補腎。六味地黃丸中用地黃補腎,唯壹對應地黃的藥是澤瀉。澤瀉是什麽?澤瀉瀉腎。很多人對“瀉腎”不太理解,認為“瀉腎”就是把腎裏面的精氣瀉出來,但事實並非如此。
倪老師在講補腎的時候打了壹個有趣的比方。他說,如果我們把人比作汽車,把醫學比作修車,這就是西醫治療疾病的方式。把這輛車開到修理廠,讓它暫時停下來。然後,更換該更換的部件,把那些壞了沒用的部件拆下來扔掉。中醫不是這樣的。這輛車在路上行駛,中醫可以幫妳修好。這輛車不需要停下來或者更換任何零件。從這裏開始,到底是中醫高明還是西醫高明,不用多說,大家都懂。中醫是怎麽做到的?
我們以腎虛為例。我們通常知道腎虛要用滋腎藥,但如果只用滋腎藥,往往是無法彌補的。為什麽?尼夏海解釋說,因為妳的腎臟必須同時繼續工作,妳不能在它工作的時候進去。或者,妳做進去了,但是沒用,因為又被消費了。我們做什麽呢
既然腎臟太忙,負擔太重,就要想辦法減輕腎臟的負擔,讓它不那麽辛苦。腎臟是做什麽的?中醫說腎主水,掌管水液的代謝,所以這個時候會用澤瀉。所謂澤瀉能“瀉腎”,其實澤瀉能幫助腎臟管理水分,幫助腎臟代謝水分。澤瀉下去後,人體腎臟的負擔大大減輕,腎臟可以休養生息,騰出能量,為自己補充能量。這個時候,無論是用熟地黃、補骨脂,還是其他補腎的藥物,腎臟都有能量接受,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這個理論的引申來說,不僅要補腎,還要補脾、肺、肝、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六味地黃丸中,用山藥健脾,同時用茯苓“瀉脾”,幫助脾臟運化水濕,減輕脾臟工作負擔;山茱萸是養肝的,同時用牡丹皮“瀉肝”。牡丹皮可以活血化瘀,減輕肝臟工作負擔。
同理,補心時可以想到用炙甘草,也可以用桂枝,可以強心,幫助心臟工作。就是這個原因。事實上,我們可以繼續擴展這個想法。如補血的藥與活血的藥同用,如當歸配川芎,白芍配白芍,補氣的藥與理氣的藥同用,如黃芪配陳皮,人參配枳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