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北方壹些地方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應該是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在古代,中國北方壹些地方民俗認為,五毒在每年夏季的五月正午開始誕生,所以有避五毒的習俗。
民謠說:“端午,天氣熱,‘五毒’醒,不得安寧。”每逢端午,為防五毒之害,壹般在屋內貼壹張五毒地圖,用紅紙印上五毒,然後在五毒上紮上五根針,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衣服上繡五毒,蛋糕上飾五毒,都是為了驅趕。
擴展數據:
五種毒物的毒性:
蜈蚣(毒性作用類似全蠍,但量不足,只有腫痛);
毒蛇(蛇的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傷致死的案例很多);
蠍子(和蛇壹樣,除了少數,毒性較小,因為除了餵食很少見到,毒性作用大多是驚厥和中風);
壁虎(壹種蜥蜴,分為有毒和無毒兩類,但古人認為尾巴掉了就聾了,其實不會);
蟾蜍(其分泌的蟾毒致盲致命,毒性大於普通蛇,但蟾蜍攻擊性不如蛇,所以病例較少)。
百度百科-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