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疹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由漏鬥下端上皮形成,後者繼發於皮下大皰病,如大皰性類天皰瘡、營養不良性表皮松解性大皰病、遲發性皮膚癬、二度燒傷、皮膚磨削後表皮或皮膚附件上皮增生引起的瀦留囊腫。
病理學解釋
類似表皮囊腫,只是大小不同。囊壁由多層扁平上皮細胞組成,囊腔內充滿同心圓排列的角蛋白片層。在連續切片中,可以看到原發性粟粒性丘疹仍與表皮上的毛囊相連。繼發性粟粒性丘疹可見與毛囊、汗腺導管、皮脂腺導管或表皮相連。
臨床表現
它是壹種黃白色的固體球狀丘疹,表面光滑,直徑1-2mm,表面覆蓋壹層很薄的表皮,可擠出壹個固體角質球。原發性皮損常發生在面部,尤其是眼瞼周圍。繼發性損害發生在原皮疹的表面及其周圍。皮損發展緩慢,可持續多年,最後自然脫落消失。通常沒有自覺癥狀。
治療說明
局部消毒後,用針刺破表皮,去除黃色和白色的小顆粒,或用細針輕度電幹燥。
/medicine/684/medicine 20043302 _ 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