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足厥陰肝經簡介

足厥陰肝經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五行5表裏經絡6臟腑經絡厥陰肝經7臟腑聯系厥陰肝經8.1黃帝內經靈樞經8.2脈俞十壹脈8.3中醫大辭典8.4中國針灸大辭典8.5中醫術語(2004) 9足厥陰肝經穴位9.1本經穴位9.2特殊穴位92.4墨穴9.2.5武術穴9.2.6交點9.2.7八會穴9.3 9.4標9.5根(井穴)9.6結10足厥陰肝經病10.1黃帝內經靈樞經。10.2脈書十壹脈10.3中醫大辭典10.4中國針灸大辭典11足厥陰肝經腧穴主治證11.6438 . 666666666666 13參考附件:1足厥陰肝經

2英文參考肝頻道足厥陰[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足厥陰肝經[湘雅醫學詞典]

《湘雅醫學詞典》

足厥陰經[湘雅醫學詞典]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醫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足厥陰肝經是十二經脈之壹【1】。代號LR[2]。與足少陽膽經[1]表裏相合。五行屬木【1】。《黃帝內經》靈樞經絡:“肝足厥陰之脈。從大拇指成簇的時候起,它沿著跗骨向上,從內踝開始移動壹英寸,從上踝開始移動八英寸。太陰交後,上行跗骨,循股陰,入發,經外陰,達小腹,捏胃,歸肝,絡膽經,上行膈,展肋,上咽喉。它的分支來自眼系統的下頰和環的內唇;其分支返回肝臟,穿透膈肌,註入肺部。”

此經起於大拇趾背大墩,沿足背內側上行,至內踝前1寸的中封,沿小腿內側上行,在距內踝8寸處與太陰足脾經會合,再沿膝關節中線、大腿內側上行,繞過外陰,至小腹,胃旁,屬肝、絡,上行。它的分支從眼睛系統下降到臉頰,環繞嘴唇;它的另壹個分支,從肝臟分支,經過膈,向上流向肺,在這裏經絡氣與太陰手肺經相通[3][1]。

足厥陰肝經壹側有14個穴位(左右各28個),其中12個穴位分布在腹部和胸部,12個穴位位於下肢。原穴為太沖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光明穴。第壹點是大墩,最後壹點是門。根據《針灸經》和《醫宗金鏡》記載,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峰、郭利、中都、膝關、曲泉、銀豹、足五裏、銀聯、急脈、漳門、祁門[1]。

足厥陰肝經以內虛為主。足厥陰肝經疾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經絡所經之處疾病和其他疾病[4]。如:嘔吐、腹瀉、遺尿或尿失禁、尿黃、腰痛、脅肋脹痛、疝氣、腹脹、咽幹、面色蒼白、頭痛、頭暈等[4]。經絡經過的地方疼痛、麻木、寒冷暈厥[4]。

足厥陰肝經中的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肝膽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眼病和經絡所經之處的疾病。如:胸脅脹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尿痛、遺精、月經不調、頭痛、頭暈、下肢疼痛等癥狀。

足厥陰肝經五行屬木[1]。

5表裏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為表裏經[1]。

6.足厥陰肝經屬絡,臟腑屬肝、絡膽、胃、肺[5]。

7.與足厥陰肝經相連的器官穿過環唇內的陰器官,甚至眼系統[5]

8足厥陰肝經循行路徑8.1《黃帝內經·靈樞經》肝足厥陰脈:從大指叢開始,上行至足跗骨老實說,去除內踝壹寸,上踝八寸。太陰降服後,上至胃經實說,循大腿陰,入發,環陰器,達小腹,托胃經。

它的分支:從眼系統的下頰到環的內唇。

它的分支:從肝臟,通過橫膈膜,進入肺部。

【本經穴】大敦(井)、行間(興)、太沖(失和原)、(經)、(絡)、中都(歸)、膝關、曲泉(和)、、五裏、銀聯、急脈、掌章。

【交點】三陰交、沖門、府(足太陰);曲骨,中極,關元(任脈)。

語言翻譯

足厥陰肝經:①起於大拇趾背毛部(大敦),沿足背內側上行(行間、太沖),距內踝壹寸處(中封),上行至小腿內側(會三陰交;過郭利、中都、膝關),手按足太陰離內踝八寸的脾經,②上膝腘窩內側(曲泉),沿大腿內側(銀豹、足五裏、銀聯),③入* * *,繞* *,④至小腹(急脈;會沖到門口和屋子裏。曲骨、中極、關元),夾於胃旁,屬肝絡於膽(章門、奇門);⑤向上通過橫膈膜,分布肋部,⑤經氣管,向上進入顱骨(鼻咽),連接眼系統(眼與腦的連接),⑤向上出額,在頭頂與督脈會合。

眼支:⑧從“眼系統”向下至臉頰及唇周。

肝的分支:⑨從肝發出,穿過膈,向上流向肺,與太陰肺經相連。

(1)足厥陰肝經:以大拇趾叢中的大敦、行星際穴為起點,循跗線上的連太沖穴逐行,自太沖穴至中峰穴去足踝壹寸,沿足踝內側入郭利穴,取足踝上七寸為中督穴,足踝上內側八寸,經足太陰脾經後交於足踝上。漳門穴至祁門穴,起於祁門穴,執胃,歸肝,絡膽,貫膈下肋,布於臟腑,循咽喉,接目(額),會督脈。

(2)足厥陰肝經:有壹分支,不尖,自下頰環繞唇。

(3)太陰手肺經:另壹分支,從肝臟穿過膈肌,註入肺中與太陰手肺經相交。

8.2《脈書十壹脈》【足臂書】足厥陰脈:行於大指間,於踝頂平緩,上八寸,過太陰脈,大腿內側,上入胯部。

【陰陽本】足厥陰脈:紮於足大拇指的叢中,順於足跗骨上,離內踝壹寸,上踝五寸。大(太)陰出後,出魚大腿,觸少腹,大漬旁。

遵循路線:從大腳趾開始。

上跗骨

內部循環

陰道器官

到達下腹部

側肋

胃的滯留(進入體內)

屬於肝絡和膽

穿過隔膜和喉部

去視覺部

州長會在上面。

足厥陰肝經路徑圖

足厥陰肝經8.3中醫大辭典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拇趾背外側(大屯),沿足背內側上行至內踝前壹寸處(中封),再於三陰交穴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會合, 過足太陰脾經背面內踝以上八寸處,沿大腿上行至眼窩內緣(曲圈)。 它到達下腹部,緊挨著胃,屬於肝臟,與膽囊和內臟相連,通過橫膈膜向上運行,分布在肋部,沿著咽喉的後部,向上進入鼻咽,與眼系統(與大腦相連的組織)相連,向上穿出前額,在頂部與督脈匯合。它的分支從秩序系統下降到嘴和臉頰,並環繞嘴唇。它的另壹個分支從肝臟分支,穿過橫膈膜,進入肺。由此,經絡之氣回到手太陰肺經。

8.4中國針灸大辭典:足厥陰肝經起於大拇趾背大屯,沿足背內側上行,至內踝前65,438+0寸的中封,沿小腿內側上行,過足太陰距內踝8寸處,再沿膝關節、大腿內側上行,入* *,環繞外陰,至胃旁小腹。它的分支從眼睛系統下降到臉頰,環繞嘴唇;它的另壹個分支,從肝臟分支,穿過膈肌,向上流向肺。手太陰肺經[1]。

[1]

8.5《中醫術語(2004)》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拇趾甲後叢,沿足背上行至內踝前1寸,沿脛骨內緣上行,交於內踝上8寸處足太陰脾經,上行過膝,入大腿內側中線,繞過外陰,至小腹,夾於胃兩側。沿著咽喉後部向上進入鼻咽,向上連接眼系統。出額,則升和督脈會在頭頂。它的分支從肝臟分支出來,穿過橫膈膜,向上註入肺,在這裏經絡氣與手太陰肺經相連。[3]

足厥陰肝經9個穴位9.1足厥陰肝經壹側有14個穴位(***左右28個穴位),其中12個穴位分布於腹部和胸部,12個穴位位於下肢。原穴為太沖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光明穴。第壹點是大墩,最後壹點是門。根據《針灸經》和《醫宗金鏡》記載,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峰、郭利、中都、膝關、曲泉、銀豹、足五裏、銀聯、急脈、漳門、祁門[1]。

足厥陰肝經穴位總圖

從大拇趾末節趾骨甲根後的毛叢中的大敦穴(井穴)開始,將大拇趾和二趾的轉子間動脈夾在手中作為行間穴(治療穴),再上行到第二跖骨前凹陷的太沖穴(原穴)。從太沖穴沿足背至內踝中部,封穴(經穴);上至內踝淩溝穴五寸,中督穴二寸,小腿鼻二寸膝近穴,膝內側曲泉穴(關節點),大腿內側兩筋間銀豹穴四寸,再上至大腿內側少陰腎經內脈。從過陰器(又稱宗津)到厥陰絡脈、睪丸的系統為急脈穴,從腹部斜上至第11肋、腋中線(腹部外側凹陷處)的章門穴(臧會穴、脾宮穴),再從章門穴斜上至乳房下壹寸半(第7、8肋間)的奇門穴(肝宮穴)。

足厥陰肝經肌圖

9.2特殊點9.2.1原點太沖

9.2.2經絡穴位和經絡溝

9.2.3洞穴中的所有穴位

9.2.4點穴脾點穴:章門

甘木穴:祁門

9.2.5武術(木)井穴:大屯。

邢穴(火):行間

穴位(地):太沖

經絡穴位(黃金):中封

合點(水):曲泉

9.2.6足厥陰肝經交點表(●歸經√交經)

經典的名字

洞穴名稱

足厥陰肝經

足太陰脾經

足少陰腎經

任脈

印偉脈搏

足少陽膽經

官園

中集

彎曲的骨頭

三陰交

重門

富舍

張門

祁門

9.2.7八隊點臟會:章門

9.3該部分:高於該行5英寸[6]

穴位:中峰[6]

9.4目標位置:後蜀[6]

穴位:肝俞[6]

9.5(井點)大屯[6]

9.6解玉英和鐘山[6]

10足厥陰肝經病足厥陰肝經有病變,主要表現為腰痛、疝氣、婦女腹脹少、咽幹、面色晦暗、胸滿、嘔吐、腹瀉、遺尿、閉經。

足厥陰肝經的主要癥狀有腰痛、胸悶、呃逆、遺尿、排尿困難、疝氣、腹脹等[7]。

足厥陰肝經和膽經表裏兼而有之,以裏虛證為主。

患有足厥陰肝經疾病的患者主要應對生殖器疾病,其次是泌尿和腸道疾病,主要治療胸痛。他們有以下癥狀:腰痛,不能俯仰,女性腹部腫脹,咽幹,面部灰塵變色,胸部脹滿,嘔吐,惡氣,水樣腹瀉,遺尿或尿路梗阻,子宮出血和子宮脫垂。

10.1黃帝內經靈樞經絡是運動引起的疾病:腰痛不能俯仰,老公?疝氣,女方腹部腫脹,甚至幹燥,塵埃變色。

主要是肝病,胸悶,嘔吐,腹瀉,狐疝,溺水,閉癰。

語言翻譯

月經不調表現為以下癥狀:腰痛,身體前傾後仰,男性小腸疝氣,女性小腹腫脹,咽幹嚴重,面色多塵,血色盡失。

此經絡穴位主要可以治療與肝臟有關的疾病,如胸悶、惡心嘔吐、便溏、疝氣、遺尿或閉經等。

10.2《脈書十壹脈》【足臂書】其病:瘦病、溺多、飲酒過度、腳腫、關節痛。患有此病者應灸厥陰脈。

【陰陽本】是運動引起的疾病:丈夫抑郁疝氣,而女方小腹脹痛,腰痛擡不起來,甚至幹澀,面部有瑕疵。

厥陰脈主要治療它產生的疾病:熱、腫、變性、偏疝,這是五種疾病。

10.3《中醫大辭典》足厥陰肝經有病變,主要表現為腰痛、疝氣、婦女腹脹少、咽幹、面沈、胸滿、嘔吐、腹瀉、遺尿、閉經。[2]

10.4《中國針灸大辭典》足厥陰肝經的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經絡所經部位等疾病。如:嘔吐、腹瀉、遺尿或尿失禁、尿黃、腰痛、脅痛、疝氣、腹脹、咽幹、面色蒼白、頭痛、頭暈。經絡經過的地方疼痛,麻木,昏厥。[4]

165438+如:胸脅脹痛、少腹痛、疝氣、遺尿、尿痛、遺精、月經不調、頭痛、頭暈、下肢疼痛等癥狀。

足厥陰肝經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肝病、婦科病、尹倩病等經絡循環部位的疾病[8]。

足厥陰肝經分穴主治概述(*常用)

洞穴名稱

位置

療法

大屯*

趾端

疝氣、遺尿、子宮出血、陰道僵硬、癲癇

Interrow *

Intertoe

崩漏、小便不利、頭痛、目赤、腫痛、口瘡、脅痛、癲癇。

臺中*

腳背

崩漏、遺尿、疝氣、頭痛、頭暈、嘔吐、脅痛、癲癇。

中峰*

疝氣、遺精和排尿困難

郭利

小腿

月經不調,白帶過多,排尿困難。

中都

小腿

疝氣、子宮出血、腹痛

膝蓋傳球

小腿

膝蓋疼痛

曲圈*

膝蓋

腹痛、排尿困難、疝氣、遺精

銀豹

大腿

遺尿、排尿困難、月經不調

祖武裏

大腿

小便中斷

尹煉

大腿

月經不調

下肢:婦科和尹倩病是主要疾病,其次是腸道疾病。

舞動的脈搏

腹部

疝氣,輕微腹痛

漳門*

季肋部

腹脹、腹瀉、脅痛

周期門*

胸部

胸痛,嘔吐

側腹:主要是腸胃疾病,其次是婦科疾病。

11.1的適應癥比較此表是根據針灸A&B經典列出的。

這個經絡的癥狀集中在“疝氣”上。疝氣有很多含義,比如小腸突出,腹痛,疼痛。女子的“陰出”也屬於此。此經腧穴中的“女疝氣”、“小腹脹”、“小腹特別大”、“女小腹大”等小腹病,在經絡病中僅稱為“女小腹脹”。

泌尿癥狀可分為“溺”和“淋”,在適應癥中也很常見。因為這條經絡“環陰道”。達小腹”,所以上面的泌尿生殖系統病變是其主要疾病的重點。

經絡病有“瀉”之說,穴位主治有“腸瀉”、“霍亂”、“註射引流”之說,這是足三陰經皆控瀉的又壹證明。即《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元》中“泄取三陰”的依據。

12經文對照《黃帝內經本經之魂樞》:肝藏血,血棄魂,肝氣不足導致恐懼,其實是生氣。(按:本文指出五臟中藏著什麽及其虛實癥狀。)

《黃帝內經》五邪:邪在肝,致兩邊痛,中間寒,中間邪血。善挑結時,取行引下側,補三裏,暖胃,攝血,散邪血,取耳間青脈,以除之。(出版社:第二章論述五臟中的邪及其治療。)

《黃帝內經》脹論:肝脹,脅滿,痛至小腹。(按:本文論述的是臟腑脹證。)

《黃帝內經·蘇文蟄熱》:肝熱患者先有尿黃、腹痛、臥位和體熱。激烈的爭論導致瘋狂和震驚,充滿了脅痛,手腳不聽使喚,根本不可能躺下...厥陰少陽刺腳。(出版社:本文論述五臟發熱及其治療。)

《黃帝內經·傷寒論》:傷寒...第六日厥陰受影響,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繞肝,故滿煩而縊。(按:本文論述六經發熱。)

《黃帝內經·蘇文蟄瘧》:足厥陰之瘧,引起腰痛,腹痛少,小便不利,如絞痛,不絞痛,排便頻繁,心神恐懼,氣虛,腹部絞痛等。

《黃帝內經·蘇文蟄瘧》:肝瘧的人面色蒼白,氣喘籲籲,看起來像死人。(出版社:本文討論的是足六經和五臟瘧。)

《黃帝內經蘇文峰論》:肝風之形,多汗惡風,善悲,色淡,燥怒,有時恨女。診斷在眼睛下面,它的顏色是藍色。(按:本文論述五臟風證。)

《黃帝內經·蘇文藏氣發式》:肝病患者,患兩側下腹疼痛導致少腹,使人生氣;空洞的眼神?什麽也看不見,什麽也聽不見,憤怒,如人們會抓住他們。頭痛、耳聾、臉頰浮腫都是由逆氣引起的。吸血鬼。(按:本文論述的是五臟疾病的虛實。)

《黃帝內經·蘇文厥論》:厥陰厥逆,則少脘脹痛,腹脹,精營不利,易臥屈膝,陰縮脹,內熱,厥陰厥脫,腰痛,閉前虛滿,譫妄。(按:本文討論的是暈厥和手足六經暈厥。)

《黃帝內經·靈樞經》:足陰氣滿,筋必全斷;足滿陰時,肝脈也會壹樣;肝與筋相合,筋會聚於陰,脈在舌;故脈必旺,筋引舌卵;所以嘴唇會青,舌頭會卷,卵子收縮肌腱先死。.....五殷琦是絕對的,然後眼珠轉,然後眼珠動,動眼珠的先死,先死的死半天遠。當六楊琪絕對不在時,陰陽分離,分離時發泄情緒,絕對出汗時,晚上就死了。(按:本文講的是陰陽衰竭。)

  • 上一篇:為什麽會患上牙齦膿腫?
  • 下一篇:中藥減肥的劑型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