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是藥三分毒,怎麽理解

是藥三分毒,怎麽理解

是藥就有幾分的偏性,而這個偏性對證,就不是毒,不對證就是毒(偏性產生的傷害)。

古人雲:“是藥三分毒。”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內經》對如何用藥十分講究,將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治療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當今不少的人認為中藥大多數源出於天然的動植物和純中藥制劑,比化學藥品的藥性平和而安全,總認為不會發生藥物毒副作用。其實不然,如果任意濫用,亂役藥石,同樣亦會發生毒副作用。

/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target="_blank"title=""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9e3df8dcd100baa11a2c92934a10b912c8fc2e92"/>

擴展資料:

最初解釋

是藥就有幾分的偏性。而這個偏性對證,就不是毒,不對證就是毒(偏性產生的傷害)。

據文獻記載,已發現能致死的中草藥就達20多種,如有大毒的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驅蛔蟲中藥苦椅子,有毒的息風止痙的中藥蜈蚣等。在中草藥中有壹些藥物不僅具有毒性,甚至是劇毒,如:水銀、斑蟊、紅砒石、白砒石等。

有的生藥的毒性還是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生草烏、馬豆、生南星等。這些藥物經過炮制後,雖然毒性可大為減低,但若濫用或藥量過大,仍然會發生毒副作用,或出現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應用時,應嚴格掌握劑量。據報道,曾經有位“專家”用附子治療風濕病,因用藥量(增加壹倍),結果病人嗚呼矣哉。

有毒性的中、草藥用時雖應註意,但對壹些常用的中草藥,也仍然要講究劑量,若藥量過大。同樣也會導致副作用。如甘草,藥性平和,能調和諸藥有健胃之功,具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緩和藥性,和中緩急之效。但若無故而久服,就能影響脾胃氣機,有礙消化功能;黃藥子用量過大,可導致肝臟損害和黃疽;木通用量過大,可引起腎臟損傷。

“是藥三分毒”出處,據資料顯示,說這句話的人是劉純,明代醫家,原文出自《藥治通法補遺》。從年代上看,那時候還沒有什麽西藥,應該是指中草藥。這句話全文是“是藥三分毒,唯開胃無毒,蓋開胃者排毒也”。《黃帝內經》把中草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類,有“無毒”之說。《神農本草經》,收錄了365種中草藥,其中上品120種,明確記載“無毒”、“延年”。

講到這裏我們發現,“是藥三分毒”的“是”,不是“凡是”的“是”。“藥”也不是“所有的藥”。“三分”,壹些醫家認為是“三分治,七分養”的意思。再看“毒”這個字,古今詞義有差異,現代漢語的“毒”是“有害”的意思。古時的“毒”卻有兩個意思,壹個是“有害”,另壹個是“偏性”的意思,內經時代的古醫籍,多數情況指“偏性”。

古人認為,只要藥物偏寒偏熱,就算是有毒性,中醫學者多遵古,劉純也是沿用了“偏性”之意。其實人們生病,就是人體陰陽失去平衡,本身出現了偏頗,醫生用熱藥驅您的寒,用寒藥清您的熱,正是利用藥物的偏頗來對抗您身體的偏頗,讓您的陰陽重新達到平衡

參考資料:

/baike.baidu.com/item/%E6%98%AF%E8%8D%AF%E4%B8%89%E5%88%86%E6%AF%92/1997835?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是藥三分毒">百度百科是藥三分毒

  • 上一篇:海馬中藥的功效和作用
  • 下一篇:額爾格圖鎮的旅遊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