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這種10的方法是老中醫治療脾胃病常用的方法。

這種10的方法是老中醫治療脾胃病常用的方法。

葉老積累了四十年的經驗,總結出十種治療脾胃病的方法。每次治療後選用的方劑都是典型的例子,臨床時尚可依法靈活變化,不死板。藥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殺了方不可能治好活的病。

葉國智治療脾胃病十法

葉國治根據《內經》、《傷寒論》、李東垣、葉等醫家的理論,對脾胃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得出了脾胃的要義。他非常重視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脾富於氣,水遍四周”,是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在治療上,葉老吉40年脾胃病辨證論治經驗,立法周到,選方準確,用藥靈活,往往取得顯著療效。現將脾胃病的十種常用治法,按其適應癥、病機分析、選方用藥等方面介紹如下。,供同道中人參考。

壹、苦降法

適應癥:

心下(上腹部上腹部),惡心不適,噯氣松弛,不思飲食,或嘔吐,或腸鳴腹瀉。舌苔黃白相間。

分析:

心下脹滿不適,是由於脾胃虛弱,升降異常,導致寒熱結合,濁濁相混;打嗝使氣機壹時順暢,所以痞子悶而舒服;胃氣不降,濁氣上行,則惡心嘔吐;脾氣不升,清氣下沈,腸鳴腹瀉。寒熱結合是病根;打嗝、嘔吐和腹瀉是這種疾病的癥狀。所以要標本兼治,寒熱兼治,規劃開苦降法,選用《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加減。本方利用黃芩、黃連的苦味清熱,使胃縮小。幹姜、半夏的辛味是開脾,開脾是增脾;用人參、草、棗助中,意為“邪聚則其氣弱”若脹滿甚近,疼痛隱隱,可減甘草、棗之品,加砂仁、廣東香,健脾理氣止痛。

二、燥濕健脾法

適應癥:

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乏力,口黏不暢,惡食油膩,噯氣或嘔吐,或腹瀉,舌苔白膩厚,脈細。

分析:

因濕濁,脾陽不運,氣機不利,故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懶怠無力;厭惡油膩食物,因其助濕化痰,故難入;濕濁,所以口腔黏膩難受,舌苔白膩厚;噯氣、嘔吐或腹瀉是由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治法為燥濕健脾,方藥為《和濟舉方》中的魏萍散。處方中蒼術燥濕健脾,厚樸燥濕散結,陳皮理氣化痰,甘草、生姜、大棗相和。藥方名為寧胃,實則治脾,脾濕除之,百病自愈。根據上述癥狀,臨床常用藿香、飛機草,以芳香驅穢;半夏和茯苓通過滲濕減少副作用。若伴有脅痛,則為“土橫”,可加柴火、芍藥、香附調肝;若口苦,苔黃,則為濕熱,可加秦清熱。

三、清熱化痰法

適應癥:

胸脅下心口悶,按壓時疼痛惡心,甚至吐沫吐沫,舌苔黃,脈滑。

分析:

心胸脅下脹滿是上腹部上腹部乃至胸脅部痰熱互結所致。痰熱阻滯,氣滯,所以痛;痰阻氣滯,胃失和降,故癥狀為惡心,甚至嘔吐流涎;舌苔黃滑,脈滑,都是痰熱的標誌。治療以清熱化痰為主,選用《傷寒論》小仙唐雄。處方中黃連苦寒清熱,半夏辛溫和胃化痰,瓜蔞甘寒滑清熱化痰。三味藥配伍,使其成為清熱化痰、消積化滯之品。臨床上可加柴胡清化,枳實降濁,陳皮竹茹清熱止嘔,理氣化痰,效果更佳。

四、散寒理氣法

適應癥:

胃痛,脅肋脹滿不適,喜溫壓,食痛減輕,噯氣減輕,舌苔白滑,脈緊。

分析:

胃脘痛、脅肋不適是由於胃寒凝滯、肝氣郁結所致。因為胃裏有寒氣,熱了陽氣就通達了,寒邪就消散了,所以喜歡溫壓疼痛,疼痛的感覺就少了。肝郁、噯氣導致氣機通暢,故脅肋脹滿暫緩。采用散寒理氣法治療,選擇《腋藏良方》中的傅亮丸為加味方(即傅亮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陳皮、甘草)。處方中生姜溫中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加桂枝升陽,重用白芍,用炙甘草調和營盤,吳和胃降逆。如果飲食極度減少,身體消瘦,四肢疲乏無力,可以加人參,助中,彌補甘草的不足。

新聞:

辛苦下法的主要癥狀是胃脘脹滿、梗阻不適、舌苔黃白相間;其病機為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寒熱糾纏。燥濕健脾法的主要癥狀是腹脹滿,舌苔白厚膩;其病機為脾被濕濁所困,導致脾不健。清熱化痰法,其主要癥狀為上腹部上腹部上腹部上腹部及胸脅脹痛,舌苔黃滑;其病機為痰熱內阻,胃不和。散寒理氣法主要癥狀為胃脘痛、溫壓、胸脅悶悶、舌苔白滑;其病機為胃寒凝,肝郁氣滯。簡而言之,由於臨床癥狀和發病機制的不同,在治療方法上存在上述差異。

五、益氣升陽法

適應癥:

腹滿,口淡,食欲不振,四肢乏力,頭暈,四肢疼痛,或惡寒,脈弱,舌淡。

分析:

脾弱,清陽不升,導致濁陰不降,故腹中滿,上眩暈重;脾虛為內生濕邪,流入關節,阻滯氣機,故肢體疼痛;脾主味覺和四肢。因脾虛失職,口淡無趣,食欲不佳,四肢乏力。如果同時厭惡寒冷,是因為脾土虛弱,不產肺金,導致肺氣不足,外功能減弱;脈弱、舌淡是脾虛、氣血來源不足的癥狀。治療應以益氣升陽法為主,選用李東垣脾胃學說中的升陽益胃湯。方中用人參、黃芪、藥、草,使其受益;羌、獨、柴、防共興;其二,陳欲降之;淩、澤被滲透;甚至,邵至清也清楚這壹點。其方藥選擇適合脾胃陰陽升降。如果臨床上四肢不痛不熱,可以去掉羌活、獨活、黃連。

第六,健脾理氣法

適應癥:

久病後大便呈水樣糊狀,壹日數次,食欲不佳,腹痛輕微,排便後少痛,消瘦,面色萎黃,口微渴,舌淡,脈弱。

分析:

久病後腹瀉,質糊狀,食欲不振,腹脹(尤其是午後或傍晚),是脾氣虛弱,運化功能減弱所致;由於久病腹瀉,水谷的精微浸潤不能滋養身體,所以他的身體瘦弱,臉色蠟黃,口幹舌燥。治療應以健脾理氣法為主,方劑為錢乙《小兒醫學證候指南》七味白術散。方、舒、淩、脾;木香、藿香理氣;加入葛根,以促進陽氣和津液,從而恢復脾臟的運輸功能。臨床應用該證治療脾虛型慢性腹瀉療效顯著。若腹瀉嚴重,可加入烏梅、訶子,澀腸止瀉;如果大便有粘液,可以吃香連丸止痢。

新聞:

益氣升陽法的特點是腹滿,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重。健脾理氣法的特點是腹脹疼痛輕微,食欲不振,腹瀉。兩者相比,雖同屬於脾虛,但病理機制不同。前者為脾虛,清陽不升,故健脾益氣,升陽為治;後者為脾虛,清氣下陷,故采用健脾理氣生津之法。

七、甘溫益氣法

適應癥: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氣短懶言,畏寒自汗,或發熱,脈弱,舌苔白或薄黃。

分析:

由於胃控制接受,脾控制運輸和轉化的功能障礙,食欲不振。脾氣虛,氣血生化來源不足,壹方面導致肺氣虛,防禦外界功能減弱;另壹方面導致元氣喪失,虛火過多,所以表現為精神疲乏,氣短懶動,怕冷自汗或發熱,脈弱。治療選用李東垣脾胃學說中的補中益氣湯。其方義為:因脾胃虛弱,肺氣生化源不足,以黃芪為君,補肺益氣,助陽固表;人參、白術、甘草為補脾胃之氣之臣;當歸養血,防止白術幹燥;陳皮理氣,防止術草停滯;以升薪升清楊為使。這些藥物組合在壹起可以健脾和胃。脾陽升,陰火降,熱退;元氣充足,理就固密,寒就除。若伴有脅痛,可加白芍、香附調肝。

八、韓幹養陰法

適應癥:

食欲不振,口幹咽燥,舌燥少苔或無苔,大便幹燥,脈數。

分析:

胃屬燥土,主要接受和滋養陰液。因嘔吐、腹瀉或熱盛,胃液受損,導致胃內營養流失,故見食欲不振;由於胃陰不足,津液不能潤口潤舌,下半身不能潤腸,所以上半身口幹咽燥,下半身舌燥少苔或無苔,大便幹燥。治療以甘寒養陰法為主,方劑為吳鞠通《溫病論》中的益胃湯。處方中的沙參、麥冬、玉竹均為甘寒養陰之品,配以生地涼血、冰糖養肺陰。諸藥配伍,成為益胃生津的重要方劑。臨床應用中,還可加入鐵皮石斛、生米芽,增強滋陰和胃的功效。如果伴有嘔吐,可加半夏以減少嘔吐。

新聞:

甘溫益氣和甘寒養陰兩種方法的主要癥狀是厭食。兩者的區別,壹個是精神疲勞,少氣懶言;壹、口幹咽燥,舌燥苔少。前者位於脾,病機為清陽不升,故以溫補益氣治之;後者位於胃,病機為陰液不足,故用甘寒養陰之法。

九、活血止痛

適應癥:

上腹部疼痛較重,輕度脹痛,疼痛定點,但輕揉時減輕,再按時疼痛,噯氣頻繁,或舌邊有瘀點,脈不暢。

分析:

腫重於痛,病偏於氣;痛比腹脹重,病偏血。瘀血有形而不動,故痛有定點,再按就痛;郁悶之氣無形易散,輕揉舒服。這是血瘀氣滯,治療應該是活血止痛,選用和濟舉方的失笑散加減。本方最初是為因血瘀或產後血瘀停滯而導致月經不調的女性設計的。但在臨床應用中,加入當歸、白芍養血調理營養,加入郁金、香附理氣,對血瘀氣滯型胃痛有較好的療效。如果舌苔白滑伴有感冒癥狀,可加入幹姜、肉桂祛寒;舌苔黃熱者,可加黃芩、梔子清熱。

十、溫脾止血法

適應癥:

腹腔疼痛,熱敷,便血,色漆,四肢不溫,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苔薄白,脈弱。

分析:

胃是氣血過多的腑,脾是主血的臟。脾虛寒,所以血從便中滲出(即《金匱要略》中所說的遠血),色黑如膠漆。由於失血過多,血虛不能榮於頭,養於心,所以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腹痛、熱敷、四肢不溫、舌淡、脈沈,都是脾胃虛寒的表現。治療宜溫脾止血,選用《金匱要略》黃圖湯。方劑利用病竈內黃土溫脾止血,配合手術恢復健運升降之氣;阿膠、生地黃、炙甘草養血滋陰,彌補其消耗的血液;結合黃芩的苦寒,輔以手法和辛溫。因其組方嚴謹,配伍得當,剛柔並濟,溫陽不傷陰,滋陰不傷陽,在《金匱要略》中被稱為“溫經師”。

新聞:

活血止痛法,主要癥狀為痛有定穴,拒按,病機為血瘀氣滯;溫脾止血,其主要癥狀為腹痛,似熱敷,便血如膠,病機為脾虛寒性,壹發不可收拾。雖然都屬於血液病,但由於虛實的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葉老治療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應用於內傷和雜病。至於外感因素導致的陽明病胃腸道實熱之證,則另當別論。每次治療後選用的方劑都是典型的例子,臨床時尚可依法靈活變化,不死板。藥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殺了方不可能治好活的病。所以所有的醫生在治病的時候都要有原則性,要有靈活性。就像唐代醫生王冰說的,“得之密則大有成,用之淺則大有成。”就是這個原因。

壹天壹篇,陪伴中醫成長。

  • 上一篇:土茯苓有什麽作用?土茯苓有哪些食用方法?
  • 下一篇:知母治病方藥詳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