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求文言文翻譯 魏則市於蜀,而 吳亦資西道

求文言文翻譯 魏則市於蜀,而 吳亦資西道

幾千年來,勤勞的巴蜀人民在創造農業科技文化的同時,還發明了養蠶抽絲,使巴蜀成為我國的絲綢之源。相傳在上古時代,誕生於巴蜀鹽亭的黃帝元妃嫘祖首先教民養蠶、造絲、織綢,因其功蓋千秋,歷代將他視作“蠶神”、“絲聖”,祀為“先蠶”。堪稱上古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四川絲綢聲名遠播,自秦漢至唐宋的千余年間,成都絲織業十分繁榮,是全國絲綢生產的主要基地之壹,也是西南絲綢的貿易中心。而今栽桑養蠶遍及省內160多個縣,年產繭量居全國之首,生絲出口量為全國之冠。從蜀錦的發展史看,便知絲綢始於蜀,正如《蜀中名勝記》所述:“成都古蠶叢之國,其民重蠶事,故壹歲之中,二月望日鬻鬻花木蠶器,號蠶市。古蜀國的蠶桑十分興盛,早在漢前,已有蜀錦織造;東漢末,蜀錦已冠絕壹時;漢武帝時,文翁治蜀,他竭力提倡栽桑養蠶,為織造蜀錦提供了豐富的絲源,從趙蕤撰寫的碑序中可知其對先蠶嫘祖故鄉原嫘軒宮進行擴建修葺的史實,直至六朝時才北傳至中原,稱冠天下。 到三國時,諸葛丞相也自述家有桑樹八百株,這反映出當時蜀國的蠶桑業十分普及,於是出現了“江東尚未有錦,而成都獨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至是始乃有之”(山謙《丹陽記》)的局面,說明蜀錦已成為蜀漢政權的主要財源,所以諸葛亮亦雲:“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蜀錦不僅是蜀國的專利產品,而且獨具特色,技壓群芳。晉代左思對四川織錦贊不絕口:“百裏離房,機柿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賦》)錦屬帛類絲織物,質地光滑,圖案精美,色彩瑰麗,需經繅、紡、織等多道工序而成,其使用的織造工具也較復雜。從成都平原出土的漢代畫像磚裏,可以見到較為先進的斜織機,它至少早於歐洲700年之久。可見,巴蜀人民早就能將蠶絲織成精美絕倫的蜀錦了,並使之逐漸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工藝品。

作為蠶桑源頭的嫘祖故裏鹽亭,歷代所產絲綢也馳名全國,如唐朝時,該縣的特產“鵝溪絹”就因其紋樣結構緊密勻稱,層次分明,工藝精湛,深受贊許,被列為朝延貢品;到宋代,文人墨客更視其為寫詩作畫的精品,文學家、畫家文同稱贊道:“待將壹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大文豪蘇東坡亦有詩雲;“為愛鵝溪白繭光,掃殘雞距紫毫芒。”嫘祖聖地不少場鎮已變成絲綢的集散地,將所產的“西裏綢”(即“西陵綢”的鄉音)銷往南充、成都等地,壹時傳為佳話;清乾隆直至民國時期,更是“繅絲織絹,比戶機聲軋軋……”(《鹽亭縣誌》),如今,仍有足可與蜀錦相媲美的鹽亭鵝溪絹、川北綢等絲綢產品名揚四海。蠶絲業在鹽亭的持續發展顯示了先蠶嫘祖的深刻影響。由此看來,絲綢之源確非巴蜀莫屬。隨著鹽亭絲綢文化研究的開展,還會給絲綢之源在蜀說及南方絲綢之路的崛起成因提供更多的實物佐證。

3、清代四川境內產生的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

對農業生產技術作科學總結的綜合性農書,在唐代大多散失,僅存留下壹部月令式的《四時纂要》。

到了元代,編寫農書蔚然成風,清代四川境內壹***產生了4部總結農業生產技術著作:《農書》可概括為5個部分:壹是選種,養種與播種;二是耕作之法,強調初耕欲深,轉耕欲淺;三是糞壤之法,強調耕農之事,“糞壤為急”;四是水利事,強調水利諸 事,人事第壹;五是牧牛之法,強調對耕牛要餵養得法。該書是壹部很有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的專業著作。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生產技術的經驗,而且結合四川農事生產特點有了新的發展。

第二部是乾隆德陽知縣闞昌言的《農事說》。全書***分3部分:壹曰“因天之時”;二曰“盡地之力”;三曰’盡人之力”。該書是壹本具有重要科學技術價值的農業著作。書中提出的如秋科蓄水,要增加肥力等,都是結合四川農業氣候、耕作特點總結出來的有效方法,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部是乾隆四川什邡布衣張宗法的《三農記》。這是壹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書,全書30余萬字,對治田育秧,稻田管理、收獲留種、免耕播種等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詳盡的論述。更為可貴的是,書中大量內容確為張宗法實地考察,是對四川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有的流傳至今,還不失為壹良法。

第四部是乾隆羅江知縣沈潛的《蠶桑說》。這是壹部專論種桑養蠶的科學著作。該書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價值,不僅對推動當時四川蠶桑業的恢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失其參考意義。

4、天文學與地理學的主要成就?

天文學在所有科學中占有獨特位置,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其中尤以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的貢獻非常突出。?

落下閎(大約公元前156~前87年),中國西漢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字長公,巴蜀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征聘全國文學家。落下閎經同鄉譙隆推薦,由故鄉來到京城長安。改革歷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馬遷主持。經過反復討論,決定采用落下閎、鄧平的改革方案,並由落下閎進行運算工作,於公元前104年制定出壹部新歷,新歷已具備了氣朔、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內容。

它首次提出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的原則和135個朔塑月中有23個食季的食周概念,並建立了壹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為後世歷法的樹立了範例。新歷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漢武帝決定采用新歷於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歷因而被稱為太初歷。太初歷是我國歷法史上第壹部比較完整、系統的歷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壹。

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壹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壹行重新測過。落下宏第壹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由於落下閎的突出貢獻,漢武帝請他出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重新回到民間。

楊雄是古代巴蜀的壹位傑出全才,既是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同時也是壹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在古典文獻中,他最先在《法言》中提到“渾天”並駁斥陳舊的蓋天說,闡述比較科學的渾天理論,在古代天文學發展中上有壹定地位。

宋代四川地區的天文學研究也居於前列,其中以張思訓和黃裳二人為代表。

張思訓,宋初巴中人,北宋著名的天文學家。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將他設計的渾天儀圖獻給宋太宗,太宗命工匠造於宮中,逾年而成,被任為司天渾儀丞。他對天文學的重要貢獻,是對渾天進行了重大的革新。在動力方面,過去是“運轉以水”,以致到了冬天“凝凍遲澀,遂為疏略,寒暑無準”,他改用“水銀代之,則無差失”。因為水銀的內聚力很強,在壹般氣溫條件下,既不易凝固,更不會揮 發,能保持穩定的液體狀態,用它代替水作渾天儀的動力,保證了渾天儀壹年四季都能正常運轉,為報時、定節氣、制歷的準確性提供了科學的保障。他還改革了渾天儀的機械計時器,由擒縱器指揮自動報時,把擊鐘鼓的木人由2個增為12個,並把報時和擊鐘鼓分離為兩個系統,即:“七值神,左搖鈴,右扣鐘,口擊鼓,以定刻數,每壹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各值壹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短長。”因而同此前的計時器相比,“尤為精妙”。這就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渾儀“蘇頌渾儀”的制造奠定了基礎。

黃裳(1146—1194年),字文叔,號兼山。隆慶府普城(今四川劍閣)人。於紹熙元年(1190年)繪制了《天文圖》、《地理圖》等8幅圖。在1247年,由王致遠經手,將《天文圖》、《地理圖》摹刻於蘇州文廟的石碑上(今存蘇州市博物館)。黃裳的《天文圖》是現今發現的最準確的古星圖,總高267厘米、寬116厘米。圖分兩個部分,上半部繪星圖,有1440顆星。它以北極為中心,繪有三個同心圓,分別代表北極常顯圈、南極恒隱圈和赤道,二十八條輻射線表示二十八宿距度,還有黃道和銀河。圖的下半部為說明文字,計41行,行51字,對宋代天文知識作了簡單敘述。此圖為世界科學家們高度重視,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多國文字。

在地學方面,黃裳還作有《地理圖》(今存蘇州市博物館),寬約100厘米、長約200厘米,1247年刻制,王致遠為之作跋。圖上山脈、森林用形象畫法,頗具立體感和藝術性,地名用陰文加方框,水名用陰文加圓框,各路名用陽文,清晰易辨,是宋代壹幅較好的地圖。

另壹幅著名的地圖《九域守令圖》,是宣和三年(1121年)刻在碑上立於四川省榮縣文廟正殿的(原碑現存四川省博物館)。圖長寬各1米多,繪宋全境疆域州府。圖中山東半島和海南島等的形狀比黃裳圖更為準確,於四川地區水系的繪制比較詳細。其作者不詳。圖的石碑下部刻有文字,已大部風化剝落。

以上兩幅地圖和現存於西安碑林的《華夷圖》、《禹跡圖》,都是保存至今的宋代地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地學具有重要價值。?

5、醫藥學的主要成就

古代四川地區在醫學方面貢獻較大,相繼湧現出壹些傑出的人物。

漢代著名的醫家有東漢涪翁、程高、郭玉、李助等。涪翁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長於用針石治病,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郭玉,字通直,廣漢雒縣(今廣漢)人(《華陽國誌》說是新都人)。師事涪翁弟子程高,精通脈理,“技妙用針,著《經方頌說》。和帝時,任太醫丞。和帝曾令劈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然後使郭玉切脈。郭玉回答說:“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和帝很佩服他高明的診脈技術。郭玉“仁愛不矜,雖貧賦廝養,必盡其心力”,而不願給貴人治病,說貴人驕恣任性,將身不謹,骨節不強,好逸惡勞,給醫生治療疾病帶來很大困難。李助,字翁君,廣漢涪縣(今綿陽)人,精通醫術,名齊郭玉,也著有《經方頌說》壹書。?

隋唐五代期間巴蜀醫藥學方面以昝殷、韓保貞、陳士良等人成就最大。

昝殷,蜀人,是唐末著名的婦產科醫生,因在西川節度使白敏中家治病奏效,聽白敏之建議將行醫經驗寫成《經效產寶》3卷,分40門,載276方,前兩卷論妊娠及分娩,言初孕期要用安胎止血藥,在臨產時,要註意保養母體的精力,難產時“內宜用藥,外宜用法”。下卷論產後虛勞、咳嗽、痢疾等癥處方。其《產後血暈悶絕方論》所載的“醋鐵熏法”,是急救休克的有效方法,歷來醫家都在臨床上普遍應用。此書是我國最早的壹部婦產科專著,為唐以後醫學家著書立說所采用,並很快傳到日本,受到日本醫藥界的重視。

唐初,蘇敬等20余人修訂了《新修本草》54卷,此書收載藥品844種,對於藥物的形態和性能,作了適當的敘述和描繪,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科學價值。其後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新藥品又有增加,為了適應醫藥上的需要,後蜀韓保貞、陳士良、相繼對《新修本草》作了增補。

韓保升,後蜀翰林學士,受蜀主孟昶之命,與諸醫生撰成《重廣英公本草》20卷,後世簡稱《蜀本草》,此書對每項藥品的名稱、產地、形狀、特征、功能,作了比較準確的解釋和敘述,並別為圖經,以便識別,又載若幹處方,可供醫療上的參考,是後來北宋政府修訂的《嘉佑補註神農本草》和《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的主要藍本之壹,惜已失傳,僅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保留了部分內容,計釋藥275條,處方25個。陳士良,劍州人,南唐陪戎副都尉,醫學助教,專門掌調飲食,了解各類藥用食物的性味、功能,寫成《食性本草》10卷。此書載有各類食用藥物及制品,同時配上食療諸方及四時調養臟腑之術,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此書是在總結《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吸收了陶隱居、蘇恭、孟銑、陳藏用等人有關飲食養生的經驗,參考了淮南王、崔浩、竺暄《食經》及《食醫心鑒》等有關膳饈養療的論述而寫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此書在明代以前曾廣泛流傳,後來散佚,但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中尚錄有其部分內容。

文學家李王旬還是壹位藥物學家,他的祖先是波斯人,經營蕃藥貿易,所以他熟悉外國藥物,寫成《海藥本草》(又名《南藥本草》)6卷。此書也已亡佚,現散見於唐慎微《證類本草》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尚存121味,來自歐、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現存這些逸文中尚可窺見,《海藥本草》對這些海外藥物的產地、形狀、藥性、功能及覽別真偽、加工炮制之法都作了明確解釋,豐富了祖國醫藥學的內容,促進了古代醫藥學的發展。

宋代四川地區科學技術高度發展,醫藥學方面也不例外。杏林高手不勝枚舉,醫藥著述汗牛充棟。其中尤以蘇軾、唐慎微、楊天惠、楊退修、史諶、史崧等人最突出。

蘇軾精通醫理,撰有醫藥雜說及醫方,後人將其壹部分與沈括所著的《存中良方》合並,是為《蘇沈良方》(壹名《蘇沈內翰良方》)。這是壹部比較完備的中醫學專著。清朝人評價說:“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於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蘇軾對養生學也有研究,寫了不少文章。清康熙時王如錫把蘇軾著作中有關養生論述1140余條輯出,分作12卷,編為《東坡養生集》。其養生的主要論點是“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強調人要健康長壽,就要能勞能逸,勞逸結合。

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北宋時的名醫。他精通醫理,精通於藥物研究,以多年的功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至六年(1082—1083年)間編寫了藥學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22卷。北宋政府壹版再版。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組織專家修訂,定名《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32卷,由官版刊印頒行全國。政和六年(1116年)再經修訂,定名《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政和本草》),官版刊行。現存《政和本草》分30卷,***60余萬字。《證類本草》載藥總數較前世本草大有突破,達1588種,其中新增者有476種。它對藥物形態、真偽、炮制和具體用法等藥物知識,兼收並蓄,匯編壹體,使我國本草學從此具備了藥物學的規模。唐慎微編此書時,還創立了“方藥對照”的編寫方法,將歷代名醫方論、醫家和民間習用的單方、驗方以及他本人臨床驗證行之有效的處方***3000余條,分別載入有關藥物項上,使學者能壹覽藥物的用途用法。自此而下的藥書,多沿此種體例。《證類本草》是我國宋朝以前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明代李時珍評價說:《證類本草》“使諸 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問世之前的幾百年中,《證類本草》壹直是本草學的範本。

楊天惠,字佑父,號回光,亦名楊集,北宋妻縣(今四川三臺)人。神宗元豐年間進士,在四川地區作小官。徽宗時上書言事,後入“元佑黨籍”。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官後便寄居郫縣。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令時,他對當地附子生產進行了了實地考察,撰寫了《彰明附子記》,評載了彰明特產藥物附子的栽種面積、產量、栽培方法、生長采收情況、品種及質地區別等,是研究川產藥材的壹篇重要資料,也是研究中藥史的壹篇重要歷史文獻。

楊退修,字康侯,壹字子建,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醫技,著有《十產論》、《楊子護命方》、《通神論》等書。《十產論》成書於元符年間(1098—1100年),重點對“異常分娩”作了詳細論述,同時也講述了如何使胎位轉正的各種外科手法,討論了正產、傷產、催產、凍產、熱產、橫產、倒產、偏產、礙產、坐產、盤腸產等11個問題。在婦產科醫學史上,《十產論》是我國第壹部較詳細的助產學專著。

史諶,字載之,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精醫術,著有《指南方》(又名《史載之方》)2卷。方論***列31門,各門均有醫論,***載藥方107年。該書對於瘀血、痰飲諸學說殊多發揮,今之研究者尤珍視。?

史崧,北宋末南宋初成都人。他著有《黃帝素問靈樞集註》24卷,對《內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6、綜合性科技著作的內容和影響?

古時巴蜀人傑地靈,科學家層出不窮,涉獵面廣,雜家甚多。隋唐五代時期的段成左、馬鑒以及宋代蘇易簡、李石等人就寫出了較有影響的綜合性科技著作,對促進古代文化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段成式,字柯古,在其父段文昌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待父入蜀,著《段氏遊蜀記》、《錦裏新聞》,今佚。所著《酉陽雜俎》20卷、《續集》20集,壹直流傳下來。此書涉及大量有關天文、物理、機械、工程建築、礦物學、醫學、動植物學、農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內容遠遠超過了以前同類的專著,相當於壹部粗具規模的百科全書,“推析物理、器奇、藝絕、廣動等篇,則有前哲之所未及知識者”。直到今天,仍為中外學者所重視,被視為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常備資料。?

馬鑒,後蜀梓州射洪縣令,公元960年編成《續事始》壹書,它記載了358項內容,除記生產、生活、科學儀器外,還大量記載軍事武器的發明創造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生產上涉及農業、水利、手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生活上記述吃、穿、用、玩都比較完備。對軍事工業記載尤為詳細,陸戰有刀、槍、箭、戟、土山、發石車;水戰有舟、楫;設伏有鐵菱角和轉關橋;攻城有雲梯、沖車、井欄、尖頭木、垂墻、地道;守城有火箭、雉尾炬、繩連石磨。這些資料,對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也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蘇易簡(958——996年),北宋梓州銅山(治今四川中江廣福)人,著有《文房四譜》(又作《文房四寶譜》)5卷,包括筆譜2卷,硯譜、墨譜、紙譜各1卷。仿歐陽詢《藝文類聚》體例,而創壹物壹譜的寫法。搜采頗為詳博,較完整而系統地匯集整理了此前我國有關筆、硯、墨、紙生產發展的歷史和制造技術的經驗,並介紹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是壹部極有價值的科學專著。它對推動我國筆、硯、墨、紙生產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李石,生於1108年,資州(今四川資中)人,南宋初期編著《續博物誌》10卷。此書在於彌補張華《博物誌》之所缺,並總結和整理了當時的科學知識,介紹了自上古至北宋年間的科學技術436項,包括了地理、農學、動物、植物、礦物、化學、建築、機械、冶煉、數學、度量衡、貨幣、釀酒、煮鹽、造紙制箋、制茶、食品加工、手工工藝、造粉制胭脂、醫藥衛生、人體生理、文具用品、科學專著等方面。並對文字、文物、考古、音樂、圍棋、體育、典故等各方面都有介紹。它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博物誌》,是我國古代內容豐富的科技知識匯編之壹。?

7、現代四川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

四川現代科學技術經歷了萌芽、奠基、形成和發展四個階段:?

(1)20世紀初至40年代,是四川現代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

抗戰爆發後,四川本省除有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在北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省政府成立的四川地質礦產調查委員會和四川中心工業試驗所、川大和重大的理工學院校外,還有國民政府經濟部所屬的中央研究院等單位也先後遷入四川。科研機構和工礦企業的增多,大大推進了四川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工業技術的進步。?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給科技事業提供了動力和創造條件,四川科技事業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2)20世紀50年代,是四川現代科學技術奠定基礎的時期。?

四川解放初期,中國***產黨和人民政府接收了為數極少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留下的科研機構,並根據恢復生產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在接收的科研機構中合並或分出幾所獨立的科研機構,從此四川省的科研事業開始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在這壹時期中,陸續建立了壹批科研機構。到1957年初,全省有獨立科學研究機構37個,其中屬於中央各部門的16個。1950~1957年,四川的科技工作主要是結合農業生產、資源普查以及工業交通的改革和建設進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曹魏為了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先後開鑿或整修了許多溝渠陂堰。在今河北地區的,自南而北,有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è鄂)、車箱渠等。在今河南地區的,有睢陽渠、討虜渠、賈侯渠等。其他大小陂堰還有很多,不少地方官吏亦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興修。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水利事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他的軍糧問題,對於遭受長期戰亂破壞的中原地區的社會秩序的恢復,對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經濟 蜀漢地區受戰爭的破壞較輕。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地主階級的政策,發還地主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這時的手工業和商業也由恢復而發展。最著名的手工業有織錦業。《丹陽記》說:“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②可見蜀錦是為各地的達官貴人所喜愛的。

經濟與海外交通 吳國地區在黃巾大起義時,這裏比較穩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吳還在許多郡縣組織屯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吳的手工業有制青銅鏡和青瓷器等。養蠶業能在壹年中培育八輩之蠶,都能作繭抽絲。

吳的商業更加發展,水路交通發達,內河、海上都有大量的船舶往來。當時的造船經驗和技術都有很大的進步。海船都很堅固,大船長達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遠望如樓閣,可載六、七百人,貨運壹萬余斛。用四帆,帆隨風勢調整,可逆風而行。遠航大秦的巨型船舶有用七帆的。①大秦的使者或商人常來吳國。吳國與倭國(今日本)也有定期的船舶往來。公元230年(吳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至夷洲(今臺灣)。這是我國古文獻有關大陸人到臺灣的最早記錄。公元242年(赤烏五年),孫權又遣將軍聶友等率士卒三萬人到朱崖(今廣東徐聞)、儋耳(今海南省儋縣),這都是規模很大的海上航行。

  • 上一篇:登山露營必備物品
  • 下一篇:酸棗仁有什麽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