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治療發熱的幾個方子

?中醫治療發熱的幾個方子

寒熱,表現為畏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關節酸痛等,都是風寒挾虛而襲人體,寒氣盛而生熱。正如《傷寒論》所說:“今夫熱者,皆傷寒之類。明代醫家張介賓說:“人受寒傷,傳為發熱;寒氣強則生熱;寒氣散了,熱就退了。治療感冒發燒時,重在散寒透熱,恢復身體機能。該方劑散寒透熱,扶正固本,使寒氣消散,正氣恢復,疾病得以治愈。藥方是心透石化湯。

寒熱交替發熱

寒熱交替發熱是指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它們有規律或無規律地出現。中醫稱之為少陽證,認為是典型的少陽病熱型,可伴有胸脅脹滿、口苦、咽幹、頭暈等癥狀。其病機為邪氣入半表半裏,樞機不利。治療要表裏調和,補中強身。方劑和解少陽湯。

處方:柴胡30g,黃芩15g,半夏10g,人參10g,甘草10g,生姜3片。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調和少陽。

加減:對於瘧疾患者,加常山、草果;正直不空者,去參防止閉門不出;口燥咽幹加天花粉、知母;全身關節痛者加桂枝、白芍;對於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黃和杏仁;幹咳少痰的蘆葦;如果大便幹燥,增加黃色。

發燒和出汗

發熱出汗多見於因體虛易反復感冒的人,發熱出汗多的人,或服用西藥止痛退燒後出汗多的人。中醫稱之為外感風寒表證。該病由風寒、營衛不和、衛不穩、營陰虧損、汗漏所致。治療應調和營衛,固表止汗。調魏瑩湯方劑。

藥方: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防風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調和營衛,固表止汗。

加減:幹大便加熟大黃;對於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黃和杏仁。

高燒和口渴

高熱口渴常見於各種熱病,表現為高熱(體溫39℃以上),同時大量出汗,並伴有面紅、口渴、口幹舌燥、脈強,稱為陽明經熱。疾病由於外感寒邪,轉化為熱,迫使津液外漏。治療宜甘寒潤燥,清熱生津。藥方是仲景白虎湯。

處方: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兩次,混合,分2-4次服用。

功能:滋陰降火,清熱固表。

加減:惡寒者加柴胡、黃芩;神誌不清、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皮膚有出血點者加黃連;體虛者,加人參;惡心嘔吐,舌苔厚膩,加半夏、藿香、滑石。

陰虛發熱

陰虛發熱多因患者體陰兩虛,或發熱時間較長,耗傷陰道液,或誤用、過度使用溫燥藥,導致* * *,表現為午後或夜間體熱,或骨蒸潮熱,或伴有手足心熱。陰虛是本病的基礎,虛火是標。治療宜養陰生津,清熱祛蒸。方劑為滋陰清熱湯。

處方:鱉甲30g、生地30g、白芍30g、青蒿30g、地骨皮30g、白薇15g、柴胡15g、黃芩15g、黃芪30g、山藥15g、太子參15g。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滋陰清熱。

加減應用:便秘嚴重者,增加黃疸;失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盜汗者,去黃花蒿,加煆牡蠣,浮小麥。

血虛發熱

血虛發熱是指血虛,臟腑功能喪失,機體功能失調,陰不斂陽,陽浮於外而發熱,壹般為低熱象,伴有煩躁易怒,口幹口渴,目赤,脈沈弱,無力再按。宜益氣養血清熱。方劑為益氣養血清熱湯。

處方:炙黃芪30g、當歸30g、炒白芍30g、桂枝15g、炒白術30g、五味子15g、地骨皮30g、白薇15g、人參10g、酸棗仁30g、生地15g。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益氣養血,滋陰清熱。

加減應用:便秘患者加肉蓯蓉、黑芝麻;月經過多者加入阿膠珠、生地炭和三七。

氣虛發熱

氣虛發熱多在疲勞後出現或加重。該病是由於中氣不足,陰火內生,氣化功能失調所致。發熱,但熱勢低,可伴有自汗,易疲勞,易感冒。治療宜益氣固表,調理清熱。藥方是益氣固表湯。

處方:黃芪30克,炒白術20克,防風15克,人參10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益氣固表,溫中除熱。

加減:自汗過多者,加煆牡蠣、浮小麥;大便幹燥者,炒白術易白術,加山藥、火麻仁;惡寒發熱者加柴胡、黃芩。

陽虛發熱

陽虛發熱是指身體有陽虛感寒邪毒,或飲食不當,過食受寒,脾陽受損而引起的發熱。表現為全身微惡風寒,惡熱惡寒,發熱欲親近衣服,形體冰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易臥不動。該病是由於體虛怕冷,內寒凝滯,外陽虛,陰陽失調,營衛失調所致。宜溫陽散寒,調和營衛。藥方是溫陽清熱湯。

藥方:麻黃10克,附子10克,阿莎麗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參10克,紫蘇葉30克,甘草10克。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溫陽散寒,調和營衛。

加減應用:胸悶憋氣者加栝樓、薤白;大便溏薄者,加炮制生姜、炒白術;大便幹燥加肉蓯蓉、火麻仁。

濕滯發熱

濕熱,表現為發熱纏綿數日,午後更甚,汗出粘滯,周身濕重,腹脹納差,便溏,苔膩。病因濕熱,三焦氣化失敗,水濕內斂,其熱不升。治療要芳香化濁,調暢氣機。永芳清舒防化湯。

處方:藿香15g、黃芩15g、柴胡15g、茯苓30g、半夏15g、砂仁12g、薏苡仁30g、青蒿30g、滑石20g、甘草10g、生姜。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芳香化濁,清郁熱。

加減:對於吐惡者,加竹茹、陳皮;胸悶苔膩者,加郁金、佩蘭;如果大便幹燥,增加黃色;便溏、排便不暢者,加炒白扁豆、檳榔;如果大便稀而頻繁,加炮制好的生姜;關節痛者,加秦艽、木瓜。

痰濕發熱

痰濕發熱多見於肥胖者。該病由痰濕、氣滯、營衛失調所致。癥狀有惡寒發熱,或熱夜晨退,並伴有面色暗紅、胃脘脹滿、口黏、惡心厭食、大便不暢等。治療宜健脾燥濕,化痰清熱。方用化痰祛濕湯。

處方:茯苓30g,半夏15g,陳皮15g,蒼術15g,白術15g,炒黃芩15g,炮姜30g,蘇梗15g,枳實15g。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健脾和胃,化痰祛濕。

加減應用:大便幹結者,增黃;如果大便粘稠,加檳榔;睡眠不安者加菖蒲、郁金;嘔吐者,加赭石、旋覆花;關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悶窒息者加桂枝、薤白。

氣滯發熱

氣滯發熱表現為時而感熱心煩,寒熱交替,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波動,伴有口苦咽幹,好喘。該病因肝氣郁結,氣滯日久,內熱所致。治療要疏肝解郁,清肝清熱。自擬疏肝解郁湯。

處方:柴胡15g、黃芩15g、蘇梗15g、厚樸15g、郁金15g、茯苓30g、青蒿30g、青皮15g、檳榔20g、甘草65438+。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疏肝解郁,清肝清熱。

加減:口黏、舌苔厚膩者加半夏、陳皮;如果大便幹燥,增加黃色;心煩焦慮者,加牡丹皮、梔子;口渴者加蘆根、麥冬;睡眠不安者,加合歡皮、酸棗仁、珍珠母。

血瘀發熱

血瘀發熱多見於有外傷史或手術史的患者,西醫稱之為吸熱。表現為午後或傍晚潮熱、微汗,體溫多在37℃~ 38℃之間。由於血瘀,氣血受到抑制,楊燦得不到表達,導致發熱,可伴有固定的疼痛或身體腫塊和舌瘀斑。治療要活血化瘀,疏通氣血。藥方是活血化瘀清熱湯。

處方:當歸20g、川芎20g、桃仁15g、青蒿30g、柴胡20g、黃芩15g、烏藥15g、丹參15g、紅花15g、甘草15g。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活血化瘀,調和陰陽。

加減應用:大便幹結者,增黃;潮熱者,去柴胡、黃芩,加地骨皮、白薇;氣虛體弱者加黃芪、人參。

  • 上一篇:腎上腺變厚會出現什麽問題?
  • 下一篇:壹種健脾養血的中藥配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