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苗劇的可追溯性

苗劇的可追溯性

1994期間,應邀參加以國家民委副主任李金友為首的全國少數民族戲曲調查,撰寫了7萬字的調查報告。大量田野資料證明,苗劇的前身是蚩尤戲,是苗族巫女裝扮苗族大始祖蚩尤,為苗族人民驅鬼祛病的儀式。

5000多年前,苗族始祖蚩尤是全能戰神。出於戰爭的需要,他除了運用智謀和巫術之外,還創造了壹種戰爭面具,其妝容奇特:面部覆蓋著壹層由金屬制成的兇狠猙獰的面殼,頭盔頂部裝有壹對由金屬制成的犄角,太陽穴由鋒利的劍狀金屬片保護著,這就是後來的所謂“面具”。為了嚇退對方,他裝扮成兇猛的野獸,額頭上長著四只眼睛,胳膊下長著翅膀,成為“天神”。它的腳上裝飾著蹄子,左肩和右肩各加了兩條胳膊。所以史書上對蚩尤有這樣壹段傳奇般的描述:“壹人體有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異物誌》)。“像牛壹樣,長著壹張臉,眼睛長在腋下,食人”(神典)。“疏頭”(即雕頭、雕臉,指戴面具)。就連他的八十壹個兄弟(也就是結拜兄弟的部落酋長)也是這樣打扮的:“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有特異功能)。見(龍魚河圖)。蚩尤被黃帝擒殺後,許多部落不聽號令,黃帝“畫蚩尤像,使萬民臣服”。由此可見蚩尤在那個時期顯赫的威望。據許多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蚩尤仍受到歷代帝王的崇拜。秦始皇參觀了東海祖廟八神,蚩尤以“兵家之主”的身份住在那裏。漢高祖劉邦在朝廷設立蚩尤祠,“使其為第壹祠”。開天辟地之初,“立蚩尤祠於長安”。以上史料表明,蚩尤是中國面具的創造者,他最早在戰爭中使用了面具。蚩尤死後,苗族經歷了幾千年的遷徙。為了祈求蚩尤的保佑,苗巫們在臉上塗上鍋煙灰,倒掛著鐵腳(露出犄角),裝扮成戰神蚩尤的樣子,為苗族人民驅邪祈福。

這就是師傅所說的最原始的蚩尤戲。其發生的時間應該是蚩尤死後不久。壹直保存在苗巫世界,延續至今。它的傳統儀式劇目包括“追螃蟹”(中文)和“追傷員”等。這些基本的儀式和技巧是吳渺獲得營業執照的必備條件,因此這種戲劇形式壹直流傳至今。我們通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次調查,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些成就成為“中國戲曲起源於古代祭祀”的證據。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鳳凰、吉首、保靖、古丈、蘆溪,湘西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涇縣、綏寧、芷江、新晃,是中國苗族同胞的聚居地之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苗族同胞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翻身了,各民族的文學藝術也迅速發展起來。1953年,湘西花垣縣文化館在麻栗場鄉成立了搖中心俱樂部,後又成立了文化站,把熟悉苗族文藝的苗族老師石調到了文化站。石知道苗族同胞愛看戲,卻沒有自己語言的戲劇,於是有了建立的願望。在縣文化館的支持下,苗族故事《蘆溪洞》被改編成了苗劇的《聯合除魔》,交給麻栗場俱樂部排練。他們用苗歌和苗語演唱,發展生命、舞蹈和武術的動作。相當於中國傳統戲曲形式的唱、讀、做、演。於1954年正月初六在麻栗場首次演出。該劇以其親切的民族語言、淳樸的感情、濃郁的民族特色受到苗族人民的歡迎。這場演出標誌著苗劇的誕生。

自治州文化部門加倍努力在各苗族地區培訓民間藝術家和宣傳苗劇。苗劇在花垣、吉首、古丈、鳳凰等縣廣泛興起,先後創作演出了十幾部劇目。比如花垣縣的龍寶三姐妹,吉首縣的合作化,古丈縣的石鼎巴拉,鳳凰縣的阿徹。這是苗劇的業余舞臺。

從65438年到0958年,苗劇進城演出,壹些專業的表演團體對發展歌唱進行了各種嘗試。如1958年,花垣縣文工團演出《石千首歌千首賦》,首次突破了原始苗歌的束縛,用戲曲創造了壹個腔。花垣縣農村文藝宣傳隊1965演出的《借牛》,第壹次用傳統戲曲創作腔。65438年至0979年,花垣縣文工團編演了《百鳥帶血圖》,以音樂創作為主,借鑒漢劇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進壹步提高了苗劇的藝術水平。

除了湘西自治州的部分縣市,苗劇還蔓延到了湘西南的城步、遂寧等縣。城步、綏寧兩縣的苗劇不同於湘西的苗劇。他們的劇大多是現代題材,只有少數改編自民間故事和苗族歷史故事,少數是移植。

  • 上一篇:如何控制面部出油?如何輕松控油?
  • 下一篇:水果常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