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瘧疾與暑熱內蘊證簡介

瘧疾與暑熱內蘊證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定義4瘧疾與暑內郁證的病因病機5癥狀與證候分析7瘧疾與暑內郁證的治療7.1方藥治療7.1治療方法7.1.2方藥7.2針灸治療7.2 1治療7.2穴位選擇7.2.3針灸灸法7.2.5方藥7.3食療7.3

2英文參考瘧疾熱證內蘊證[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10)]

3.用熱證[1]定義瘧疾,熱證是指暑熱之邪,郁於內,熱多寒少,或不冷,汗出不暢,頭痛,關節酸,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為常見癥狀。

4瘧疾病因病機、暑熱內郁證:外感瘧邪,或瘧邪隱伏,夏季亦涼亦炎。暑熱溢入胃中,便會灼傷腸胃,便成了痢疾瘧疾[3]。

5瘧疾、暑熱內郁證的癥狀瘧疾、暑熱內郁證患者,發作時多熱少寒,或不冷,汗出不暢,頭痛、關節酸痛、口渴、便秘、小便赤赤、舌紅苔黃,或舌幹無苔,脈數多[4][3][5]。

6證候分析:陽熱盛,瘧與營衛相搏,內熱熾盛:瘧因陽盛,或暑傷,暑為內熱,內熱熾盛。陽氣盛,而熱,所以看到熱的發作多寒少寒,或者熱不寒。熱盛傷陰,故渴則飲,便秘則尿赤。夏天夏天貪涼,同時感到寒冷,外肌失衡,導致出汗不暢。邪熱與陽氣相爭,所以關節發酸。當致病因素過多時,就會頭痛。舌紅、苔黃、脈弦數,都是內熱盛的標誌。[4][3][5]

7.7.1治療瘧疾、暑熱和內郁綜合征的處方治療[4]

7.1.65438+

7.1.2方劑瘧疾、暑熱內郁可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備註】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桂枝。方中用白虎湯清熱生津;桂枝祛風散寒。可加入青蒿、柴胡,以祛邪。若熱多寒少,氣短胸悶不適,汗多,無關節痛,熱盛傷津傷氣,可改用白虎加人參湯【備註】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可參與加味治療。津液傷重口渴者,加生地、麥冬、石斛、玉竹滋陰生津。

7.2針灸治療[3]

7.2.1治瘧治暑內郁,宜清熱祛邪,祛穢止瘧。

7.2.2取穴以督脈、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為主。取大椎、曲池、外關、後溪、桃道、衛中。

7.2.3若穴位先熱後冷,則加公孫。

7.2.4針灸方法:采用瀉下法,可用三棱針針刺大椎、導道、衛中穴止血。

7.2.5方誌大椎、道是瘧疾防治的有效點。曲池、外關、後溪屬於手的三條陽經,合在壹起使用,可以調理陽經的氣血,用瀉下之氣分離濕熱,還可以防止熱陷心包。委中清熱清濁。

7.3食療7.3.1治療瘧疾、暑熱內蘊證宜清熱解表,調和祛邪[5]。

7.3.2推薦食材瘧疾熱郁證患者建議食用知母、生地、麥冬、石斛、玉竹、黃精、葛根等。[5].

7.3.3推薦食療處方[5]

1.知母葛根飲料: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服三味,煎湯,每日二飲。?2.地精飲:生地30g,黃精30g。服二味,煎湯,每日二飲。

3.西瓜汁茶(《中醫流行病學》):新鮮西瓜,去籽取瓤,取汁,常喝茶。

8關於瘧疾瘧疾(malaria[1][6])是疾病的名稱[7][8]。參見《太平盛慧芳》卷74。《黃帝內經·蘇文》稱瘧疾和肺結核;《金匱要略》稱瘧疾[8]。俗稱鐘擺[7]。瘧疾是指以感染瘧原蟲、流毒或風、寒暑、濕邪、寒熱、頭痛、多汗、偶有間歇、反復發作為特征,長期處於威脅下的腫塊[1][4]的疾病。多在夏秋季[4]。發作時寒熱交換稱為“正瘧”;但冷而不熱的叫“瘧疾”;但熱不冷而被稱為“瘧疾”;發燒感冒稱為“溫熱瘧疾”;在嶺南因寒熱不清而被稱為“瘧疾”。瘧疾久治不愈,威脅之下有腫塊,稱為“瘧母”[3]。

除了辨證用藥外,常山、草果、舒漆、青蒿等。可常加用於瘧疾的治療,並可采用針灸和穴位貼敷[8][9]。針刺治療間日瘧既能控制癥狀,又能使瘧原蟲檢查轉陰。但惡性瘧嚴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現代醫學中的瘧疾大多屬於陽性瘧疾的範疇,有時也像溫熱瘧疾[3]。

  • 上一篇:什麽是營地教育?
  • 下一篇:呼蘭河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