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妳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孩子生病了,診所、醫院壹間壹間換,卻仍找不出病因?其實,每種疾病都有壹定的病程,不同階段反映的癥狀也不同。想盡快確定孩子生什麽病,就必須確實記錄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癥狀及身體變化,如此才能幫助醫師正確研判病情。只有充分掌握病兆,才能讓寶寶就診不NG。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生病。許多父母會將治療結果的好壞歸因於醫師,卻忽略自己其實也在孩子就醫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特別是0~2歲的寶寶無法清楚表達身體狀況,多半要由爸媽主訴癥狀,如果家長沒有確實記錄孩子的病況,就可能讓醫師誤判病情,進而延遲診斷、拉長就醫的時間。

兒科疾病容易延誤診斷的原因?

1. 不同年紀有其好發的疾病

嬰幼兒在不同年紀都會有相對應的疾病,所以壹樣的癥狀在不同年齡出現,其反映的疾病也不盡相同。以發燒為例,3個月、6個月及1歲寶寶發燒所對應的疾病都不壹樣。而有些年齡所對應的疾病又可能橫跨上下年齡層,比方說,2個月的寶寶有可能罹患1個月與3個月孩子會有的疾病,這也加深了看診的難度。

2. 疾病在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癥狀

每個疾病都有它的病程,在罹病過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的癥狀也不壹樣。以腸病毒為例,寶寶第1天可能只是單純發燒,第2天開始喉嚨痛,第3天則開始流口水並伴隨身體起疹子。就因為疾病的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不同的表現,所以醫師在看診初期往往很難立即鑒別是哪壹種疾病。

3. 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完全

0~2歲的孩子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感覺,也常把不同感覺混淆,譬如將發燒、頭暈、視力模糊都歸類成頭痛。出現癥狀時,無法精確指出「哪裏不舒服」、「哪裏痛」,只會用哭鬧的方式表現。以腹痛為例,孩子無法明確指出是上腹痛、下腹痛,還是肚臍周圍痛?如此便很難判斷到底是哪個部位出問題。

4. 身體檢查不易

嬰幼兒在看診時很難乖乖配合檢查,尤其打過疫苗的孩子因為殘存對白袍醫師、護士的恐懼,壹見到醫師就可能大哭大叫。由於哭泣時腹部會用力,醫師無法以觸診判斷病情,而哭聲蓋過呼吸聲和心跳聲,也使得聽診器無用武之地。身體檢查遇到阻礙,也就沒辦法順利鑒別疾病。

5. 病史取得困難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哪些癥狀最難鑒別診斷?

1. 意識狀態改變

意識狀態改變的原因不壹而足,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發燒。由於體溫升高會讓孩子活力下降,在身體疲倦的情況下,意識狀態也會跟著變差。此外,頭部外傷及嚴重感染也會讓意識狀態改變。以嚴重感染為例,敗血癥、腦膜炎會合並難以安撫、進食狀況差、呼吸會喘、排尿減少甚至抽筋等情形;腦膜炎另外又會出現嘔吐、畏光及脖頸強烈疼痛等現象。代謝性疾病和中毒也會造成意識狀態改變。這兩種狀況會合並進食狀況差、倦怠、嘔吐甚至抽筋;中毒的孩子有時還會有步態不穩,說話口齒不清等情形。

2. 嘔吐

會出現嘔吐癥狀的兒科疾病包山包海。大裏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江明儒表示,小兒最常見的嘔吐原因是病毒性腸胃炎及胃食道逆流。此外,腹部急癥如盲腸炎、腸套疊、腸阻塞、新生兒腸扭結及腸子轉位錯誤都會造成嘔吐。頭部受傷的孩子有可能因為腦內血腫壓迫而嘔吐。2歲左右的孩子則可能因為中耳炎或鼻竇炎而嘔吐。若孩子合並頭圍較大、囟門較凸,有可能是先天性水腦。喝完ㄋㄟㄋㄟ第3、4天開始嘔吐則可能是代謝性疾病。另外,嘔吐也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腦膜炎。疝氣、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也會使孩子嘔吐。值得註意的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常在溢奶時被誤認為嘔吐,但其實只是正常的溢奶。

3. 呼吸喘、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可以分為壹般的生理現象與病理性的疾病。就生理現象而言,新生兒呼吸本來就會忽快忽慢,即便是大人呼吸也不會等速。如果是病理現象,因為體溫上升會讓呼吸速度加快,大多數呼吸急促的癥狀都是發燒引起。而休克會讓人體缺氧,缺氧就可能出現代償性呼吸加快。有些孩子在呼吸時有喘鳴聲,可能是心臟衰竭引發的肺積水、結構性異常(如血管環壓住氣管)或氣喘發作。若罹患病毒感染的細支氣管炎,呼吸會發出喘鳴聲。有的寶寶會拿小玩具塞入鼻腔,氣管被塞入異物也會造成呼吸急促、喘。除此之外,有些罹患糖尿病的孩子因為沒有在第壹時間診治,血糖愈來愈高就會演變成酮酸中毒,酮酸中毒也會喘。哮吼、支氣管炎也會讓孩子在呼吸時出現喘氣聲。

4. 發燒

與發燒相關的疾病可大可小。2歲以下孩子發燒大多是病毒感染,不過細菌感染也會造成發燒,比如泌尿道感染、敗血癥、腦膜炎、腸胃炎、肺炎甚至骨髓發炎。川崎癥起初的癥狀也是用發燒來表現。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引起發燒。孩子如果只是單純發燒,第壹次看診通常很難判斷是何種疾病。

5. 腹痛

3歲以下的孩子很難指出腹痛的正確位置,因此造成診斷上的障礙。嬰幼兒腹痛大多是便秘、感染或腸胃炎。新生兒腹痛可能是壞死性腸炎,因為小腸阻塞合並血便而引發腹痛。1歲寶寶腹痛則要小心腸套疊或盲腸炎。江明儒醫師提醒,通常孩子罹患盲腸炎的年紀愈小,因為診斷困難,確診的時間也愈晚。曾有統計指出,新生兒在診斷出盲腸炎時,盲腸已經破掉的比例高達100%,甚至可能演變成腹膜炎。另外,因為肺靠近腸胃道,下肺葉發炎的寶寶也會表現出腹痛的癥狀。有些男寶寶會因為睪丸扭轉或疝氣而引發腹痛,但單憑腸子的聲音無法診斷出來,必須打開尿布才能確認。糖尿病並發酮酸中毒的孩子同樣會有腹痛、嘔吐的現象。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兒少10大棘手疾病

臺灣兒科醫學會曾發布10大兒少棘手疾病,這些疾病的***同特點是鑒別診斷不易、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且壹旦延遲診斷,就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極大傷害甚至死亡。為了讓爸媽們對這些「殺手級」的疾病有更進壹步的認識,我們邀請兒科醫師分析這10大棘手疾病的診斷盲點,以及延誤就診可能發生的狀況。

川崎癥

川崎癥是壹種中型血管發炎的疾病,為了避免形成冠狀動脈的血管瘤,必須用免疫球蛋白加抗凝血藥物治療。病患大多在5歲以下發病,平均發病年齡是3歲。除了發燒以外,川崎癥有5種基本癥狀,分別是結膜發炎(眼睛紅)、嘴唇幹裂發紅(草莓舌)、身體起疹子、淋巴結腫大(大於1.5公分)、指尖腫脹(因血管發炎所致)。但不是每個罹患川崎癥的孩子都會表現出所有癥狀,有些患病的孩子屬於「非典型川崎癥」,發病時只會出現其中1、2種癥狀,這也造成了診斷上的困難。除此之外,因為孩子必須發燒超過5天才能確診為川崎癥,在5天的病程中,這些不同的癥狀很可能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這又更加深了診斷的困難度。舉例來說,發燒加上眼睛紅可能被視為腺病毒;發燒、咳嗽、眼睛紅腫流淚、身體起疹子類似麻疹;發燒、下巴下方淋巴結腫大通常會被認為是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發燒加上草莓舌則可能被診斷為猩紅熱。

心肌炎

心肌炎顧名思義就是心肌發炎,最常見的成因是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或藥物過敏引發的心臟肌肉受損。以最常見的病毒感染來說,當病毒侵入心臟,心臟在被破壞的情況下加速跳動,血打不出去就會驟然死亡。壹般會用心臟核磁***振造影檢查(MRI)或做心導管心臟切片來判斷孩子是否罹患心肌炎,X光、心電圖、超音波也可以輔助檢查。壹旦確診為心肌炎,會實施支持性療法,給予孩子利尿劑、強心劑以減少心臟負擔。心肌炎普遍癥狀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呼吸會喘、活力不佳、血壓不穩等。因為發病時並不壹定會出現所有癥狀,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就突然死亡,因此鑒別診斷十分困難,死亡率極高(新生兒死亡率高達75%),被視為十分可怕的疾病。江明儒醫師表示,會與心肌炎混淆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結構異常、心包膜炎(Pericarditis)、肉堿(carnitine)缺損、粒線體疾病、先天性擴大型心肌病變等,這些疾病也可能出現心跳快速、血壓不穩、呼吸會喘等癥狀,但致死率沒有心肌炎來得高。

腸病毒重癥

腸病毒好發在3歲以下的幼兒,而讓人聞之色變的腸病毒重癥同樣以3歲以下幼兒為主要族群,5歲以上的孩子很少出現重癥。壹般來說,被傳染腸病毒的孩子危險性較高,因為帶原者體內病毒會經由繁殖增加,被傳染者在傳染瞬間接收大量病毒,身體很難適應、承受,因而讓癥狀加重。目前已知的腸病毒有90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腸病毒71型、克沙奇病毒A型以及克沙奇病毒B型。腸病毒重癥有3大前癥,分別是昏睡、嘔吐和肌抽躍(Myoclonus)。腸病毒重癥患者肌抽躍十分頻繁,不易入睡,常會因肌抽躍而驚醒。罹患腸病毒的孩子最常見的癥狀是嘴巴後方軟顎部位有破洞但身體沒有疹子的泡疹性咽峽炎,有的孩子則是壹般的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的破洞還會在手腳、 *** 起疹子。壹般腸病毒的口腔破洞大多會在5天內自行痊愈,但少數患者體內的病毒會在發病3天後跑到腦幹造成腦幹的腦炎,開始出現心跳快、血壓高、心臟負擔變大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爾後突然引發心衰竭或肺水腫,這就是腸病毒重癥。

有些罹病的孩子會因為嘴破不想吃喝東西而缺水、脫水,須住院補充水份。但如果是腸病毒重癥的腦幹腦炎,因為心臟原本就跳動得很快,壹旦補充過多水份會讓心臟負擔更大,可能會突然死亡。在無法判定孩子心跳快是因為哭鬧、不舒服還是重癥的情況下,該給多少水份便成為十分棘手的壹個問題。即便想用血壓判定,因為孩子量血壓的時候多會哭鬧、亂踢亂動,醫師無法立即獲得確切數據,就會造成診斷上的困難。

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在5個月以上~3歲以下的孩子身上,平均發病年齡小於2歲,秋冬兩季是發病的高峰期。腸套疊有3種基本癥狀,首先是疼痛頻率十分規律,約15~20分鐘為壹個周期,孩子會間歇性哭鬧復而安靜。超過半數的孩子會解出類似草莓果醬的血便(糞便中混雜鮮血及黏液)。孩子的肚子還可能因為腸子套疊而凸起腫塊。話雖如此,但並非每個孩子都會完整表現出這3種典型癥狀。根據統計,僅有3成患者會同時出現3種癥狀。如果光看孩子腹部疼痛的模樣,很容易誤認為腸胃炎。而腸套疊也可能與「梅克爾憩室Meckel'sdiverticulum」及「類過敏性紫斑癥」混淆。梅克爾憩室是壹種小腸先天性異常的病癥,同樣會解血便,但顏色呈現磚紅色。類過敏性紫斑癥則是壹種侵犯微血管及後微血管小靜脈的過敏性血管炎,壹樣會出現陣發性腹部疼痛、解血便,但某些寶寶還會有解血尿、關節疼痛、身體浮現紫斑等癥狀。江明儒醫師表示,目前診斷腸套疊的儀器主要是超音波,準確度達98%~100%,只要在24小時內治療就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許多家長都會把腸套疊誤認為腸胃炎,孩子延遲診治,可能會讓腸子破裂引發腹膜炎進而死亡,不可不慎。

闌尾炎

闌尾炎好發在春秋兩季,年紀愈大,罹患闌尾炎的機率愈高。以兒科來說,12歲~18歲的兒童比較容易罹患闌尾炎,1~4歲孩子罹患的機率只有萬分之1~2。患者壹開始會感覺肚臍周圍不適,之後逐漸演化成右下腹疼痛,此時還不大容易確診,要等到2~3天後出現右下腹痛,甚至痛到無法走路、爬樓梯,才可能確診。罹患闌尾炎的孩子通常會有食欲不佳、胃不舒服、想吐、輕微發燒等癥狀,常被誤認為壹般腸胃炎或膽囊發炎。因為病竈接近下腹部,旁邊就是膀胱,所以闌尾炎病兒偶爾還會拉肚子,或在解尿時感到疼痛,類似泌尿道感染的癥狀,需要等到其他癥狀陸續浮現才能提高確診的機率。3歲以下的嬰幼兒及年輕女性在罹患闌尾炎時特別容易延遲診斷。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腦膜炎

腦膜炎是身體某個部位感染的病菌跑到腦脊髓液中造成的腦膜發炎。最常見的來源是腸胃炎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愛滋寶寶、免疫球蛋白缺損、先天性脾臟功能不佳)的孩子是腦膜炎的高危險群。罹病孩子壹般會發燒、昏睡、倦怠、躁動不安、想吐、食欲不佳;嚴重的會抽筋、角弓反張。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反映頭痛或脖子疼痛。由於這些癥狀不壹定是病菌感染的腦膜發炎,也可能是腦部局部膿瘍感染化膿、車禍受傷後腦膜附近形成的膿瘍,或是兒癌常見的腦瘤,診斷時比較困難。如果遲遲未治療,可能喪失聽力、認知功能下降、行為能力下降、出現神經性後遺癥(如抽筋),嚴重的會死亡。

類過敏性紫斑癥

類過敏性紫斑癥是免疫反應導致的血管發炎,好發在春冬兩季,3~10歲的孩子最容易罹患此病,患者在發病前2~3周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背部、手腳背會有點腫,下肢和 *** 會浮現凸起來的紫斑,合並關節腫脹、疼痛;80%的孩子會出現肚子痛、嘔吐、血便的癥狀,如果血管侵犯到腎臟,則會出現血尿、蛋白尿。類過敏性紫斑癥的癥狀屬於非特異性,所以常會被誤認成其他疾病。舉例來說,嘔吐、肚子痛可能會被判定為腸胃炎;出現疹子、關節疼痛可能會被視為關節炎;血尿則可能被以為是泌尿道感染。不過類過敏性紫斑癥大多會自己痊愈,並不需要太多治療。除非出現嚴重的腹痛、關節痛,才需要以類固醇治療。

噬血癥候群

噬血癥候群是壹種過強的免疫反應,好發在1歲半以下的孩子身上,潛在性淋巴癌或基因突變的孩子是高危險群。罹病者的免疫功能在感染病毒後不斷往上攀升,在免疫不受控制的狀態下,體內細胞激素旺盛,因而造成身體多重器官發炎,死亡率極高。臨床癥狀是發燒、肝脾腫大、淋巴結腫脹、活力下降、意識渙散、持續昏睡甚至抽筋。由於巨噬細胞不停吞噬體內血球,血小板被吃掉便容易出血、貧血,發炎指數也會上升。噬血癥候群通常會在感染壹般性疾病後發作,患者剛開始可能會出現普通的發燒、感冒,但後來其他癥狀逐壹浮現、愈來愈嚴重,最後死亡。此癥不易鑒別,因為家長多半會以為孩子長達十幾二十天的發燒是不明原因的發燒;肝臟受損引發的肝指數上升甚至黃疸,則可能會被認為是病毒性肝炎。有人也會將患者因發炎而出血的癥狀視為敗血癥導致的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江明儒醫師解釋,噬血癥候群因為免疫愈來愈差,的確會造成細菌伺機而入,最後造成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但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結果而非原因。也就是說,患者是因為罹病而引發感染,而不是因為感染而罹病。

幼年型糖尿病

幼年型糖尿病好發在兩個時期,分別是4~6歲以及青春期。2歲以下孩子通常屬於第壹型糖尿病,成因是胰臟無法有效制造胰島素。自體免疫的甲狀腺發炎、胰臟開過刀、接受過放射線治療、使用過化療藥物、長期使用類固醇和抗病毒藥物都會影響胰臟功能,特別容易罹患此病;需要長期輸血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因為長期輸血導致鐵沈積在胰臟、胰臟功能損壞,也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壹般罹患糖尿病的癥狀是嗜睡、容易疲倦、體重下降、多尿、夜尿。但因為孩子的睡覺時間本來就比較長、在包尿布的情況下容易忽略排尿情形,且食欲旺盛的孩子體重在短時間內不會下降的太明顯,以致大多數家長都不容易察覺孩子有問題。久而久之,孩子身體缺乏胰島素,只能用脂肪和蛋白質的能量取代葡萄糖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質在制造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酮酸,進而導致酮酸中毒。幼年型糖尿病患者第壹次就診大多已經酮酸中毒,但酮酸中毒又是糖尿病診斷的盲點,因為酮酸中毒的癥狀(呼吸較快、有點喘、嘔吐、肚子痛、昏迷等)並不壹定會在初期全部出現,孩子初次就診可能僅僅是肚子痛、有點疲倦,等到第2次回診才出現呼吸有點喘、意識不清的癥狀,此時驗血糖才發現血糖值超高。無論家長或醫師都防不勝防。

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壹種自體免疫疾病,成因不明,可能和基因、感染、關節受傷引發的免疫反應或不正常的荷爾蒙濃度有關。它的定義比較嚴格,罹病孩子的年齡必須小於16歲,癥狀要≧6個禮拜,並排除其他關節炎的疾病(如痛風、感染、癌癥)。壹旦罹患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關節活動會受限,並有腫痛、熱熱燙燙的感覺,還會合並睡不好、容易疲倦、長不高(關節慢性發炎會影響骨頭生長)等癥狀。由於關節的疾病非常多,比如感染性關節炎、風濕熱、紅斑性狼瘡等,鑒別診斷時可能出現盲點,再加上關節超過兩周腫痛、發炎有可能是腫瘤、痛風,這也會影響醫師的判斷。

10大兒少棘手疾病攻略,掌握病兆不怕寶寶看錯病 罹患慢性疾病,不易診斷其他疾病?

江明儒醫師表示,慢性疾病的確會幹擾醫師對其他疾病的判斷。以罹患白血病的孩子為例,因為白血病本身就有許多其他疾病也可能會有的癥狀,比如發燒。除非抽血檢驗,否則新的疾病很容易淹沒在白血病原本的癥狀下。另外他補充,自閉癥、發育遲緩等患有表達障礙的孩子也不容易在生病的當下獲得正確的診斷。

避免延遲診斷,家長可以怎麽做?

首先,爸媽應該帶孩子定期施打疫苗、做健康檢查、讓醫師評估生長發育的狀態;許多發展遲緩或有潛在性疾病的幼童就是在醫師做健康檢查合並發展評估時發現的。提醒爸媽,每天仔細觀察孩子的生理變化,如此才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其次,帶孩子就診時要有組織地描述孩子的病況,比方有哪些癥狀?這些癥狀從何時開始?有沒有伴隨其他問題?做過什麽處置?孩子在處置後有什麽反應?給孩子吃過什麽藥?癥狀在什麽時候惡化?什麽時候緩解?過去有沒有類似的狀況?孩子的病史?透過這些有組織、有邏輯的論述,可以讓醫師更快進入問題核心。

除此之外,孩子出現癥狀時,也可以用拍照或錄影的方式記錄病情。江明儒醫師強調,有時家長的認定會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有出入,也可能記不清楚孩子到底出現過哪些癥狀,照片和影像最能如實反映孩子當下的狀態,幫助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病情。最後,在帶孩子就醫的過程中,有任何疑慮都要坦率的和醫師討論,並尊重醫師的判斷,絕對不要被自身情感左右,以免影響治療。

提醒爸媽,病急亂投醫、把看診當作hospitalshopping(把看診當逛街購物)只會讓醫師無法充分掌握孩子的病情,更難診斷確切的病因。最好確定壹個固定看診的家庭醫師,讓他對孩子的病程建立完整的脈絡,才能將延遲診斷的機率降到最低。

江明儒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臺中榮總小兒科總醫師、臺中榮總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醫師

現任:大裏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 上一篇:鮮蛋有哪些分級標準?
  • 下一篇:青少年健康保健知識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