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疾病大全 - 如何制取煆明礬?

如何制取煆明礬?

枯礬(煆明礬,炙白礬)

 [來源] 本品為三方晶系礦物礬石Alumen或其他鋁礦石,經加工提煉制成。主含硫酸鋁鉀[KA(SO4)2·12H2O]。

 [歷史沿革] 漢以前載有"燒"(《病方》)、"煉"(《本經》)的制法。歷經漢、晉發展為"燒令汁盡,熬"(《肘後》)。"於瓦上若鐵物中熬令沸汁盡"(《集註》)等法。南北朝時曾有用紫背天葵、巴豆、陳皮、皂角子、五倍子等輔料制法(《雷公》)。唐代以後提出了煆法、飛法,如"煆過"(《顱囟經》)。"飛過"(《理傷》)。"細研,入瓦罐中,火煆半日,色白如輕粉者,名枯礬"(《入門》)。現行,多以生用或煆枯入藥。

 [炮制方法]

1.白礬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碎或研細。

2.枯礬 取凈白礬,敲成小塊,置煆鍋內,用武火加熱至熔化,繼續煆至膨脹松炮呈白色蜂窩狀固體,完全幹燥,停火,放涼後取出,研成細粉。

煆制白礬時應壹次性煆透,中途不得停火,不要攪拌。經攪拌後表面溫度下降,結晶水不易除去,內熱不斷積蓄,傳熱性能降低,局部溫度過高,而使白礬呈焦黃色。制枯礬時常出現煆制不透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用圓底鍋,放礬過多,受熱後鍋底層白礬先溶化,結晶水先行蒸發形成海綿狀質地疏松的枯礬,具有較強的隔熱能力,壹旦形成這種狀態,上部液態白礬很難獲得較高溫度,結晶水不能及時蒸發,以致形成涼後"僵塊"。

[成品性狀] 白礬呈半透明結晶塊狀物,無色、乳白色或帶微黃色。質堅而脆(硬度2~2.5)密度1.757g/cm3,氣微,味微甜而澀。枯礬呈不透明、白色、蜂窩狀或海綿狀固體塊狀物或細粉,無結晶樣物質。體輕質松,手撚易碎,味酸澀。

[炮制作用] 經過炮制後,白礬與枯礬的作用、功效有所不同。

①生白礬功效:擅長解毒殺蟲,清熱消痰,燥濕止癢。用於濕疹,疥癬,癲癇,中風,喉痹。外用可解毒止癢,常制成散劑、洗劑、含嗽劑、註射劑使用,高濃度具有腐蝕性,用於胬肉,痔瘡,脫肛。如消痔液等。內服有清熱消痰作用,如治風痰壅盛所致癲癇的白金丸(《普本》);治中風的稀涎散(《集解》)。

②枯礬功效:酸寒之性降低,湧吐作用減弱,增強了收澀斂瘡、生肌、止血化腐作用,用於濕疹濕瘡,耳亭耳流濃,陰癢帶下,久瀉,便血,崩漏,鼻衄齒衄,鼻息肉。枯礬做成散劑,治療糜性性皮膚病,諸瘡發癢。如治瘡口不合的生肌散(《準繩》)。

[抑菌及藥理作用] 在180~260℃煆制的枯礬對變形杜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的抑制作用與生品之間沒有差異,300煆制品與生品之間有差異,500~900℃煆制品與生品之間均有顯著差異,比生品抑菌作用顯著降低。180~260℃煆制的枯礬對家兔眼結膜的刺激作用小。

按常規煆制的枯礬藥液,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黴菌等均呈現高度的敏感性。

白礬內服過量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嘔吐。至腸不吸收,適量制止腸粘膜分泌而起止瀉作用。外用稀溶液能起消炎收斂防腐作用,溶液浸蝕肌肉引起潰爛。煆枯後形成難溶性鋁鹽,內服後可與粘膜蛋白絡合,形成保護膜,覆蓋於潰瘍面上,保護粘膜不再受腐蝕,並有利於粘膜再生,還可抑制粘膜分泌和吸附腸異物,因此,枯礬消除了引吐作用,增強止血止瀉作用。外用能和蛋白質化合而成難溶於水的蛋白質而沈澱,減少瘡面滲出物而起生肌保護作用。

  • 上一篇:西蘭花名字由來?
  • 下一篇:大白菜包餃子餡的做法大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