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老子思想的異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老子思想的異同?

老子是道家的始祖,孔子是儒家的始祖。司馬遷說:“天下學老子的人,缺的是儒家,儒家也缺老子。”“那麽如何看待這兩種思想的異同呢?

重視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

老子長期擔任周代圖書管理史家。他不是什麽大官,最多也就是個圖書管理員,這讓他讀了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書和經典,主要是因為老子的天才和勤奮,讓他熟悉了政治、歷史、音樂、天文、地理和人情。老子是中國和世界的第壹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訪老子,向老子求平安,求禮遇。孔子回來告訴弟子:老子如龍!(“我今天看到老子了,他還是邪惡的!”)莊子對老子的思想最為推崇和欽佩,認為老子是“古之偉人!”

老子的《道德經》結構簡單,但內容博大,思想深刻。《陶靜》主要闡述宇宙萬物的起源和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德行經》主要展示治國安邦的智慧,人生進退,修身養性,健康長壽的本事。

在中國歷史上,老子的思想引起了幾位皇帝的高度重視。從漢初至漢武帝以前的五代,老子的道家思想被視為治國安邦的主流思想。後來,唐玄宗李隆基親自註釋了《道德經》,並特意將老子命名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的趙霽、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始祖愛新覺羅·福臨都對《道德經》進行了細致的詮釋,他們都是從管理世界的角度來闡述的。

中國* * *黨員與老子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淵源,尤其是中國* * *黨“後發制敵”的軍事戰略方針,是老子“不為天下先”的三寶(仁、儉、不為天下先)思想之壹。不為天下先:軍事上講,不先發制人,重在防禦,以待行動,即以退為進,後發制人。從社會政治和人事的角度來看,就是“落後”——不帶頭,不爭第壹,當領導。老子認為這是實現“以弱勝強”思想的重要戰略舉措,因為它揭示了事物對立統壹和相互轉化的發展規律,為弱者戰勝強者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澤東在回答八路軍、新四軍能夠成功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三次反* *軍事摩擦的經驗時,曾幽默地說:首先,我要感謝老子。第壹條出自老子,非天下第壹,第二是先發制人,第三是不先發制人。第二篇出自《左傳》。別擋路。妳打邊區,我先撤退,我守三十裏外。第三條出自《禮記》,“來而不往,不恭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把“後發優勢”確定為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的首要原則,以維護祖國安全和鞏固國防。可以說,“後發制敵”的戰爭指導思想貫穿了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反侵略作戰的整個歷史過程。

為什麽毛澤東推崇老子“不為天下先”的軍事思想——以退為進,制敵於後?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老子“不為天下先”的軍事思想——以退為進,使敵後攻,揭示了弱軍戰勝強軍的普遍規律。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壹文中,毛澤東列舉了中國戰爭史上許多著名的戰例,如楚漢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之戰、赤壁之戰等。“雙方各有強弱,弱者先出招,再向敵人進攻,因而獲勝”(《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04頁)。——這也是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的精髓和核心內容!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弱小的人民軍隊如何戰勝強大的敵人,是中國* * *產黨及其人民軍隊面臨的最緊迫的生死問題。因此,毛澤東在指導人民軍隊進行革命戰爭時,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出發,科學地吸收了老子“不為天下先”、“以弱勝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積極從背後防禦敵人的軍事戰略方針。

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禪師鈴木大拙博士說:“我把老子視為東方思想的代表”。美國高能物理學家卡普勒認為:“中國的哲學提供了壹個可以適應現代物理學新思想的哲學框架,中國的哲學中隱含了‘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的‘場’驚人地相似”。1987年,美國總統裏根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使《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在西方受到廣泛重視,掀起了壹股《老子》熱,成為世界上翻譯發行量第二大的書。

老子之道,是弱者之道。“老子的理論只對老百姓有利,對君王不利。”

第壹,老子是偉大的哲學家。在《道德經》中,他不僅提出並闡述了人類社會、治國安邦的辯證思維,而且提出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及其存在依據,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天地自然、養生長壽等在內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闡述了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壹般規律。毛澤東曾經說過,老子講的道是宇宙間的普遍真理。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有無互存、有無難、有無難、好壞、無為而治、弱強於強等壹系列辯證命題和概念。

老子在西方學術界地位很高。黑格爾認為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老子的哲學思想代表了人類哲學的童年。黑格爾讀完《道德經》後曾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主導這個時代的是我們在東方世界找到的所謂的精神與自然的統壹。老子說,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

第二,老子之道是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質上是為弱者(廣大人民)說話。秦曾說:“老子的這個理論只對老百姓有利,對君王不利。”這就不難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漢武帝以後逐漸被排斥和淡化了。司馬遷認為,道家是先秦諸子中唯壹吸收了其他諸子之長的傑出成果。道家從關註天地自然、關註民生、關註弱者的立場出發,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易於實施。他說:道家思想是以陰陽家的四時運程說為基礎,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長處,提取了名家和法家的精華。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建立良好的習俗並應用於人事,並無不妥。意圖簡潔,易於把握,事半功倍(因陰陽大和,采儒墨之善,加以概括)《史記·太史公列傳》。

比如老子提倡做人要有大氣,“厚而不薄,而不矯揉造作”,簡單笨拙,也就是不世故不圓滑,保持孩子的純真,不作秀!

——要“善如水”:要柔軟,要溫柔,不爭論。學習“百谷之王”江海,培養江海的胸襟和氣度。

——政治家要“以民心為心”;實話實說(“聖人不積——簡單,自私,欲望少”);不要當窮領導,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國,若烹小鮮”);關註民生,珍惜人的力量;關註弱者,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人民的饑餓是以納稅的多少為基礎的。”百姓難治,大有可為。”“聖人常救人,故不棄人”)等等。

老子還提出了弱者戰勝強者的哲學方法和策略:如拙、智、愚、韜光養晦;想去沮鵠,想以弱勝強,想拿第壹;知其白,守其黑,以此類推。

孔子之道,就是王道。雖然他不是哲學家,但他是壹個有地位的思想家。

第壹,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學思維。黑格爾對孔子評價不高。他認為孔子不是哲學家,與他同時代的西方哲學家相比,孔子沒有哲學思想。他在《哲學講義》中說:《論語》裏只有“常識和道德”,思辨哲學裏什麽都沒有——只有壹些善良和道德的教訓,從中我們得不到什麽特別的東西。這種“常識道德”隨處可見,而且可能更好。這是壹個沒有突出點的東西。——西羅塞伊(註: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哲學家,以折衷主義著稱,主張“靈魂不朽”的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壹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都更豐富,更好。

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看重“仁”。什麽是仁?“克己復禮,是仁。”禮是周朝的禮,西周奴隸制社會的等級制度。孔子壹生所追求和努力的,就是要恢復周的禮:、臣、父、子。西周奴隸制的鼎盛時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壹生向往西周,夢想周公。為此,他兩次從魯到陳,向老子討要周朝的“禮”,遭到老子的批評。孔子主張用《周》的禮的標準來規範每個人的言行,他要“非禮勿聽,非禮勿視”。在此基礎上,孔子主張鼓勵學習和善良,主張正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達到:“仁人誌士,不存則害仁,用則殺”(《論語·衛靈公》)。封建帝王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自然喜歡這些思想。

司馬遷評價:儒家主張以帝王為楷模,規範天下臣民的言行,但提倡仁、義、禮等個人道德修養,缺乏具體的治國、治民思想。在我看來,儒家之道是王道,其主體意識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它壓制體制內的任何改革,導致專制。儒家提倡君臣父之禮,區分夫妻,這是對的,但如果走得太遠,就會變成壁壘森嚴,沒有人身自由的等級制度,使社會停滯不前,難以接受新的思想體系。

孔子主張愚民政策。他說,“人們可以讓它發生,但他們不能讓它為人所知”。而老子則是反對愚人的,他主張對普通人的教育要樸素,不要騙人(“人若不知,則愚”)。

當然,我們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把孔子分成兩部分,用批判的眼光具體分析。孔子雖然不是哲學家,但他仍然是壹個有地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中有壹些真理和民本的東西。尤其是孔子,他是壹位偉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主張政治家要以身作則,“政治家是正直的”,“他們是正直的,做事沒有命令”;主張政治家要把“信任”放在第壹位,其次是“糧草充足,兵士充足”。尤其是孔子,他第壹個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認為每個人,無論貧富,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上,孔子提倡“學而不厭,教而不厭”,“怒而忘食,樂而忘憂”。孟子“重民輕君”的民本思想具有積極意義,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精華。

  • 上一篇:呂良偉古古養生
  • 下一篇:廬山西海工程建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