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關於澄海傳統春節民俗

關於澄海傳統春節民俗

澄海是潮汕地區的壹部分。我給妳抄壹些,希望對妳有幫助。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盛大、最受重視的節日。春節是壹年中的第壹天,在古代也被稱為元旦、元日、鄭源、元朔、鄭丹和新鄭。這些稱謂有不同的名稱,是歷史上不同朝代對春節的不同稱呼。比如在商周,12月1日是元旦,也叫元朔;在周武王,11月1日是壹年的第壹天。漢武帝時以正月初壹為元旦,稱為新鄭。辛亥革命後,陽歷壹月初壹被定為新年,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至今仍是習俗。春節俗稱“過年”“過年”。

在潮汕,春節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指正月初壹,所以縣誌也稱元旦、元日。廣義上是指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四這段時間。潮人所說的春節,通常是指廣義的春節。由於壹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受其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潮汕地區有許多與中原地區既相同又不同的民俗活動。

首先,放鞭炮

正月初壹的淩晨,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或陽臺上祭拜陳楠、北鬥、天宮以及家中供奉的神靈,希望新的壹年平安吉祥。

拜完神之後,就會放鞭炮。鞭炮又叫“鞭炮”、“鞭炮”、“鞭炮”。《通俗邊遊》:“古時候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卷紙,稱之為鞭炮。”傳說源於“汀寮”。詩經?瀟雅有句話叫“法庭清楚”。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火把,在宮廷裏點燃用來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這是早期的“鞭炮”。此外,人們用這個來趕走鬼和邪靈,希望有好運氣。南朝宗谷《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初壹為三元日,春秋為終日。雞鳴時,在庭前放鞭炮,以除山邪。”潮人沿襲這壹習俗,目的是驅除邪靈,祈求新的壹年身體健康,莊稼豐收,牲畜興旺,事事如意。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現象更加普遍。除了少數人留下的“辟邪”的傳統觀念外,沒有了過去的迷信色彩,只成為了人們歡欣鼓舞、歡慶和祝好運的情感表達。近年來,出於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安全的考慮,潮汕很多城市已經禁止節日燃放鞭炮(然而傳統習俗總是那麽根深蒂固,最近壹些城市也開始解禁),但農村的鞭炮聲依然不絕於耳。

第二,祖先崇拜

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形成於漢代。宋明以後,流行於全國各地。明代陳《東歷誌》說:“正月初壹,海內外歡慶節日,設香設酒,奉祀天地之神的祖先。”可見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壹祭祖的習俗。此後歷代文獻中有不少詳細記載,如清嘉慶《澄海縣誌》中寫道:“大年初壹,早上祭祖,點燭焚香,有茶果酒。”解放前,潮汕的祖先崇拜有家族祭祀和家族祭祀兩種。家祭是給祖宗的,在祠堂裏,家祭是在這個房子裏。民族節日邀請更多的紙皮影班和劇團演出,更隆重。

春節祭祖的物品“都是素菜:香腐的盒飯、木耳、冬瓜、爛樹枝、甜料、柿餅等物,還有大年三十自己做的各種素菜。”(民國沈敏《論潮州話年節習俗》)因為據說彌勒在這壹天坐化,所以吃素。第二年初二,又要祭祖,這次用肉菜,比如魚、豬肉、鵝、雞鴨。所以清甘龍《普寧縣誌》上說:“元初壹日齋飯祭祖,初二日葷菜祭祖。”在舊社會,新年的時候也會在祠堂裏祭拜祖先。這是氏族的重禮,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加了五種素菜。

其他“歲時八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大同小異,祭祀略有不同,還增加了壹些時令蔬果和特色糕點。下面幾節就不壹壹闡述了。

第三,新年祝福

拜年,又稱踏春、探春。相傳古代有壹種怪獸,頭上長著壹只獨角,嘴巴像血盆。人們稱它為“年”。每到除夕,它就挨家挨戶找吃的,吃人。人們只好把肉留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正月初壹的早上,他們才開門祝賀年沒有被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代代相傳。

和祭祖壹樣,拜年是潮人最重要的風俗習慣。潮人的拜年方式主要有三種,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首先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新年問候。在潮汕,早上祭祖後,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新年快樂”、“健康長壽”。在舊社會,年輕壹代必須穿新衣服,向長輩鞠躬。然後長輩給晚輩送期望,祝孩子“新年好”?大”和“學習進步”。

二是親朋好友間的拜年。早餐後,家庭成員壹起或分別向親戚朋友拜年。親戚朋友間的拜年,往往是在初壹初二的上午舉行,所以潮汕有句俗語:“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無意拜年。”都說拜年電話越早越好,越有誠意。潮人走親訪友,總會帶檳榔(現已被橄欖取代)和潮州橙子作為禮物。數量不限,但必須是偶數,不能是奇數。而且主人家的茶幾上總有壹盤紅紅綠綠的潮州橘子和檳榔,外加糖果迎接客人。

因潮州橘比橘大,故名大橘,橘與吉諧音,由諧音變為“大吉”。“大吉”的來歷還挺有意思的。相傳很久以前,有壹年春節將至。在潮州的壹個村子裏,所有的村民都很渴。村裏壹個美麗聰明的姑娘,夜裏夢見壹個仙女給她做了壹個夢:“吃橘子,救命。”女孩醒來後,半信半疑地告訴媽媽,母女二人吃了橘子,她真的好了。從那以後,潮州橘就成了吉祥的象征。檳榔和檳榔的諧音包含了客人的意思,所以“檳榔橙”的諧音就變成了“祝客人好運”。潮人在拜年中用檳榔招待客人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地方政府和縣誌中都有記載。明萬歷《普寧縣誌》上說:“元旦...我們還為茶具準備檳榔葉。”清乾隆《潮州縣誌》說:“無檳榔,謂之簡慢。”晚清以後,潮汕吃檳榔的習俗逐漸式微。這是因為飲食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吃檳榔的過程復雜,潮汕不是檳榔的原產地。後來因為潮汕盛產橄欖,形狀和味道都很像檳榔,所以潮人就用橄欖代替檳榔。因為習俗的改變是滯後的,潮人也把橄欖叫做檳榔。

客人進門互道“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吉祥話時,主人會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工夫茶(揭西客家話還敬酒“砸茶砸飯?”習俗)。客人們出發過年前,還會交換橘子,互相給孩子“好市場”(紅包),帶著“交換好運,互相問候”的美好祝願。而對於壹些至親好友,主人會殷勤的留他們* * *共進午餐,所以清嘉慶的《澄海縣誌》上說:“各設酒菜,邀其飲酒。俗話說‘正月家家有酒’”。

三是同事之間的拜年。這多半是壹種禮貌行為。見面後,我們用“發財”“升官”等吉利的話互致問候。過去,士大夫家中仍有著名的祝賀卡片。妳為什麽不告訴我關於八月街的壹切?退學?心弧?哎?瘦了5寸?職位名稱?尼拉明有什麽問題嗎?br & gt近年來,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用新年賀卡、新年電話、新年手機信息和新年“伊妹兒”來拜年。然而,許多工作單位在初壹舉行“集體崇拜”。人們聚在壹起互相祝賀是壹件好事,既節省了時間,又照顧到了很多事情。

四、送春?

春天?("?"元石生是潮汕的民間產物,是壹種三四層有蓋的竹編禮品籃,壹般成雙使用。新年第壹天,新娘家會給嫁出去的女兒家送禮。禮物包括十幾種橙子、甘蔗和香蕉,裝在壹對大春裏?在園中,嫁女的哥哥摘下來送,俗稱“送春?”。舅舅來了,公婆會宰三只鳥,熱情款待,所以民間有句話叫“舅舅,來捕食雞?”。女兒家收到姐夫帶來的禮物後,婆婆提著花籃和紅盤子,把禮物分發給鄰居,俗稱“吃食”。因為每個村子都有媳婦,所以互相送禮物很熱鬧。這種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州人重視鄰裏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壹致的優秀品質。

五、舞獅和遊泳大鑼大鼓

春節期間,潮汕的娛樂活動非常活躍,包括舞龍、舞蜈蚣、猜謎等。,其中舞獅和打大鑼大鼓更受歡迎,最引人註目。

春節期間舞獅很受歡迎。潮汕的舞獅有兩種:壹種是“文獅”,壹種是“武獅”。“文獅”由兩個人組成,戴著面具,裝扮成面帶微笑的“土地爺”和“土地婆”,手持壹把葵花扇,引著大獅子邊走邊舞,獅子不停地搖著鬃毛打滾。每次有人在門前放鞭炮,舞獅隊都要停止行進,給主人拜年。“吳氏”向當地有聲望的家庭和大企業拜年。當獅子隊到達時,主人點燃了鞭炮。這時鑼鼓齊鳴,獅子隊表演了滾、轉、落等動作。最奇妙的是,主人給了獅子壹個紅包。舞會高潮時,主持人從二樓和三樓入口掛了壹個紅包。舞獅隊在主人的幫助下,用大凳子和小凳子折疊在紅包下面。在鑼鼓聲中,獅子從容淡定地爬上桌子,爬到頂樓,然後壹躍而起,張嘴就要把紅包摘下來。圍觀者終於爆發出掌聲和歡呼聲。獅子點頭鞠躬祝福人們。

廣場舞獅的表演節目是舞獅者擡起獅頭,搖頭晃腦,快速轉圈,邊走邊跳,猶如猛虎下山。舞至場中央,立即坐在地上,時而用腳撓腹部、背部,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撓咬虱子”突然打滾躺下稱為“翻身翻身”;然後我就睡著了。這說明獅子是坐著養神的,動作栩栩如生。這時,壹個蒙面人隨意戲弄獅子,給人們增添了不少趣味。舞獅表演之後是武術表演。拳擊可分為賈珠腳、李家腳和南之手,但他們的表演節目基本相同。最後再跳壹次舞獅,演出結束後拿到人家獎勵的“紅包”。

春節期間還有壹個潮州大鑼大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遊行,潮州俗稱“遊大鑼大鼓”。潮州大鑼大鼓是以打擊樂為主,以鼓為中心,以嗩吶為主導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的首席表演者,也是樂隊的指揮。鼓手敲打鼓心、鼓邊、鼓邊,通過敲打、消音、捶打、敲擊和節奏變化、錘上添花等方式進行樂隊演奏。

潮州鑼鼓的娛樂隊經常用旗幟開道。他們肩上扛的旗叫“標”,用帶尾巴的竹子做旗桿,旗桿頭掛吉祥物。他們大多數是年輕女性。扛大旗的姑娘,裝飾感十足,婀娜多姿。然後精心打扮的金婚夫婦扛著鞭炮和八寶吉祥熊,給人們帶來了好運。還有裝扮成人的玩偶,表演壹些傳統潮劇片段。龐大的先行者之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聲。潮州大鑼大鼓的表演形式十分靈活,行進時稱為“長線套”,曲目多以行進曲為主。如果在固定的場地打,那就叫“品牌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上千人,氣勢磅礴。

知名的家庭和商人燃放鞭炮來迎接鑼鼓隊的到來。這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上他們的技藝來慶祝新年。演出結束後,主持人會得到紅包獎勵。

雖然這種舞獅、打大鑼打鼓的表演活動隱約含有驅魔舞的遺風,目的也是為了贏錢,但確實給春節帶來了生機、歡樂和喜慶,給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六、家庭賭博

賭博起源於歌劇。史記?《殷本紀》載:“易欣是壹個傀儡,被稱為神,他是富有的。“可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博戲。春秋戰國時期,以錢為賭註。

春節期間,潮人辛苦了壹年,難得有這種悠閑快樂的時光,於是聚集在小巷、祠堂等地賭博,以期預測自己今年的運氣。但這只是壹小部分人,更多的人在家裏賭博。這種家庭賭博活動往往是由父母和他人打賭完成的。即使是在壹個嚴厲的家庭,這個時候孩子也可以和長輩壹起放松。它沒有真正賭博的緊張和擔心,反而輕松愉快。反正贏的輸的錢都是自己家的,俗稱“肥水不流外人田”。

近年來,由於政府倡導新的文明風尚,春節的這種賭博習慣日益冷淡。

七、攪拌筒

缸是潮人對盛放餵豬用的泔水(淘米水)的陶罐的俗稱。春節期間,在潮汕農村,主婦們要把手或竹竿伸進泔水裏,壹邊攪拌泔水,壹邊說“泔水漂起來了,今年的豬比牛還大”或“泔水是圓的,餵豬要多花錢。”期待新的壹年能順利餵豬,長得快,多掙錢。

八、開井

解放前,除1914汕頭自來水廠建成後的自來水供應外,其他城鄉居民的飲用水不得不從水井或溝渠、河流中抽取。哪裏有鄉,哪裏就要有井,既有外用的,也有內服的。

潮人非常崇拜井,民間流傳著關於龔景和井陘的神話傳說。除夕夜要封井口,春節祭拜井夫和奶奶後才能開井。通常村裏的公共井要在第壹年的初壹初二禁止使用,初三才使用。有些地方從初二就可以用了。開井時,村裏的老婆婆要帶頭,帶著橘子、綠茶、紅糖、素果等禮物,在井臺下拜。之後,神父的老婆婆會打開井蓋,把半顆紅糖和3杯綠茶倒進井裏。最後從井裏抽出12桶水倒在地上。每倒壹桶水,都要隨便念四句吉祥詩。這種儀式活動就是“打井”。開井家用,家裏婆婆也要拜。這個儀式類似於公共水井的儀式。

現在潮汕的村落基本都飲用自來水,祭祀水井的活動也逐漸消失。

九、回娘家

正月初壹、初二(尤其是初二更受歡迎),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和孩子回父母家拜年。這是壹個出嫁女兒對養父母孝順的表現。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句話:“孝‘走仔’(女兒)正月初壹、初二,不孝‘走仔’神墮天(農歷四月),元宵節無貼。”這是事實。女兒回娘家,要準備壹大袋餅幹和糖果,由母親分發給附近的村民,以表達姑娘對村民的思念。家裏有侄子的時候,也要給侄子發紅包。吃完午飯,女兒會和父母聊壹會,晚飯前回婆家。所以俗稱“吃宵夜”。

十、“送窮”

過去潮人把正月初三稱為“窮人節”(清光緒《饒平縣誌》記載饒平為正月初五窮人節)。那壹天,人們把屋子裏的汙穢和雜物清理幹凈,送到地裏焚燒。同時點上香供,磕頭甚至說:“窮鬼走,福星來。”這個活動俗稱“送窮”。在那壹天,人們最忌諱走親訪友。

關於這個習俗有壹個傳說。顓頊當皇帝的時候,宮裏生了個兒子,可以穿破衣爛衫。當有人給他新衣服時,他在穿之前就把它們撕碎並燒掉。宮裏的人都叫他“可憐的兒子”。當“窮兒子”在月圓之夜死去時,人們說:“今天就把窮兒子送去吧。”“送窮”的說法流傳下來了。後來,送貧從陰天變成了初五,廣東大部分地區把正月初三當成了窮人節。

隨著社會的發展,潮人送窮人的活動已經消失了。潮汕人用自己的智慧、勤勞和勇氣,真正做到了送貧迎富。窮人也是出門走親訪友,互相道喜,而不是像古人說的天天出門。

Xi。歡迎上帝接受祝福

正月初四“天神下凡”,家家戶戶都要在家祭拜,迎接天神降臨人間。祭祀有心意,是“開門”的好兆頭;壹盤紅糖,寓意生活的甜蜜;壹盤米代表豐收,還有橘子、黑豆、燈芯、紙馬等等。除了在家祭拜,還會去鄉下的寺廟燒香祈福。也有人把家人的生日和年齡寫在紅貼紙上,綁在轎子上,向上帝許願,感謝上帝“上天說好話,落地保平安”。

十二、節日禁忌

正月初壹是聖日,關於時尚有很多禁忌,大家要講吉利。這壹天,大人要避免打罵孩子,以免孩子哭個沒完。否則,哭就意味著“沒有中頭獎”,這是新的壹年裏疾病和災難的征兆。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盤子、碗等器皿,大人要馬上說壹些吉祥的話,比如“張嘴就來,富貴榮華”或者“不要太過分,吉祥如意,造福城市”來彌補自己的過錯。如果燒了燈籠和布匹,大人要說“旺財”或“旺財”之類的吉祥話。這壹天,禁止債權人上門討債。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主持人會說:“好話說順了,以後有錢了就不要多說了。”債主壹聽說主人將來要還,就起身走了。

這壹天不能掃地,要把掃帚藏起來,還要讓鞭炮紙堆得滿地都是,寓意“雪吉祥,豐收”;需要掃地的時候,只用爐子的雞毛扇從外面掃進來,意思是防止家財外流。這壹天不洗衣服,怕賠錢。也不要理發,因為人們總是在這壹天把理發和葬禮聯系在壹起。也忌殺生,認為殺生不富,當年養牲畜不吉利。

飲食方面,這壹天吃飯不要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期間趕不上船;不要吃粥,不要喝米湯,不然出門會下雨;不要吃藥,不然會被認為常年生病,不斷吃藥。如果病人非要吃飯,家人壹定要說“破財消災”之類的吉祥話,安慰病人,讓病人早日康復。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壹些禁忌正在逐漸被消除。比如現在的年輕人,並不認為地上堆積鞭炮紙是積金積玉的迷信,而是認為春節有人來拜訪,有損衛生,於是拿起掃帚打掃,打破了傳統習俗。

語言方面,凡是“破”、“壞”、“無”、“死”、“光”、“鬼”、“殺”、“病”、“痛”、“窮”等不吉利的詞,都是忌諱說的。還要避免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不中頭獎”,預示著疾病和兇災。

避免死人和葬禮,因為會給家庭帶來厄運。同時,不要在這壹天理發,因為人們總是在這壹天把理發和葬禮聯系在壹起。在這壹天,甚至禁止殺戮。殺戮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難。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無顧忌的去吃新鮮的食物。

十三、潮人在新年習俗中吃大蒜

《澄海縣誌》載:“除夕吃蒜。說‘吃蒜有錢藏’”。

古往今來,潮汕人,除夕、元宵之夜,家人團聚,辦酒席吃“天倫之樂”。老少邊吃邊談吉祥,大蒜是家宴上不可或缺的美容蔬菜。潮州話“大蒜”與“suan”諧音。這時,長輩帶頭叫兒孫:“吃蒜,吃錢(意為‘躲’)。”賈超人世世代代在除夕和元宵節吃大蒜,祈求家庭經濟繁榮“富足”;誠信做生意,賺錢“有錢算”;所有東西加在壹起,好運“會劃算”之類的。

千家萬戶在除夕、元宵節、“正月初七”愛吃大蒜,在醫學上是合理的,是文明科學的民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蒜,蔬菜之美,性味辛溫,有消谷和胃、溫中、祛邪痹、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大蒜中含有大蒜素這種揮發油,能解毒消癰,有防治腸道疾病的作用。

由此看來,潮人元宵節吃蒜的習俗,是古代聖賢的壹大飲食文化特色,也是講究節日保健的壹種方式。潮人之間有句話:“和平是大利潤。”吃蒜祈福康寧長壽平安,免得求醫時“富”了。

  • 上一篇:15關於夏天的經典詩詞至日
  • 下一篇:有補藥就應該有拉肚子。中醫教妳四大養生秘訣,教妳養好身體。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