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中國茶道有什麽特點?它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中國茶道有什麽特點?它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回答——中國茶道有什麽特點?

茶道起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盛於唐代,興盛於宋明,衰落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獲得了新的發展。現在人們往往只知道日本茶道,對中國茶道卻知之甚少,而中國茶道是日韓茶道的源頭,有1000多年的歷史。中國茶道是壹門以修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借助茶藝陶冶身心,悟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養茶之道”、“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指的是喝茶的藝術,“道”在這裏就是方法和技巧。“飲茶修道”是指尊禮仁,通過飲茶藝術修身養性;“道”在這裏講的是道德、真理、本源;“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飲茶即修,即茶即道。“道”在這裏講的是真、實、本體、本源。

壹、中國茶道:喝茶之道

中國茶道形成於中唐前後,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在《茶經》中所倡導的飲茶方式,其實是壹種藝術化的飲茶方式,它包括了品茶、選水、鑒賞、點火、焙茶、研磨、開水、炒茶、泡茶、飲用等壹系列程序、儀式和規則。中國茶道是喝茶的方式,是喝茶的藝術。

陸羽,又名鴻漸,唐代福州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寫《茶經》三卷,共分十章:壹之源,二之器,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綱,十之圖。《四器》記述了焙茶、煮水、炒茶、飲茶等二十四種器具,被馮稱為“茶具二十四式”。“五沸六飲”說描述了炒茶、焙茶的方法,並對焙茶、研磨、取火、選水、開水、炒茶、制茶的程序和規則作了詳細的論述。馮的“茶道”是指陸羽《茶經》所提倡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壹部茶學著作,也是第壹部茶道著作。

中國的“飲茶之道”不僅在茶經中有記載,在很多茶學書籍中也有記載,如宋代蔡襄的《茶記》、宋徽宗趙霽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春年的《茶譜》、的《茶記》、許次紓的《茶書》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傳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策劃是:邀客入席,焚香守靜,風和日麗,賞客以細葉,巖泉初沸,穆林,壹個烏龍入宮,高掛壺,與春風碰臉,洗仙面,過早洗澡,玉壺初傾,與關公巡城,韓信統帥三軍,賞三色,護三龍鼎,享清香。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最好的朋友,詩人和尚皎然,在他的詩《飲茶歌使崔氏使君》中寫道:“飲之,情會爽朗;再飲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我熟知茶道的全部道理,只有丹秋能做到。”皎然認為,喝茶可以清理頭腦,獲得啟示和真實,不朽的丹秋子知道方法。皎然詩中的“茶道”是對“茶道”最早的記載。

唐代詩人陸通寫了壹首詩《提筆謝孟勸送新茶》。“七碗茶”流傳千古,陸童與陸羽齊名。“壹碗喉吻潤,兩碗破寂寞悶。三碗搜腸斷,才五千卷字。四碗清汗,人生不順,全散到毛孔裏。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氣。吃不了七碗。”只覺得腋下涼風習習。“唐代詩人錢起在《與趙菊的茶宴》詩中寫道:“在竹下,忘了說什麽紫茶,我勝利了。“塵洗心難賞,蟬作影斜。”唐代詩人文聽雲寫過《西陵道士茶歌》壹詩,說“香疏齒白,心曠神怡。”這些詩裏說,喝茶能使人“通仙氣”、“通鬼氣”、“洗去塵埃”,成仙,比煉丹吃藥還管用。

唐末劉主張茶有“十德”,即“用茶解郁氣,驅眠氣,養元氣,除病氣,益仁心,敬之,品之,行之,立誌卡亞。”喝茶使人恭敬、有禮、善良、優雅、可行。

趙霽《大觀茶論》說,茶“清而諧”,“沖淡閑適清凈,韻高清幽”,“人間之人,勵誌天真,實為閑玩。”朱權《茶譜》註:“學沏茶之法,米茶皆用,新改易,自成壹家。.....是與客談欺,探空玄學,參悟自然,清心出塵。”趙霽和朱權,皇帝和國王,寫茶書和實踐茶道。

由以上可知,飲茶可以恭敬有禮,仁義儒雅,引向和諧,洗去塵埃,得道真理,探得空玄,參與自然。總之,飲茶可以修道,中國茶道就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為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內化於萬物,“無所不在”,“無所不逃於物”。媽祖易道禪師主張“平常心即道”,弟子龐雲說“巧用神通運水運柴”,而另壹位弟子大竹慧海禪師則認為佛法的修煉在於“餓了就吃,困了就睡”。易道第三弟子、林佶教創始人奕譞禪師補充道:“佛教無用,但也不算什麽。”妳得拉著屎撒尿,穿著衣服吃飯,困了就睡覺。道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日常平常之事不必動用功夫,只需在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其自然。活得自然,事做得自然,挑水打柴,穿衣服吃飯,洗涮燒水,泡茶喝茶,不修邊幅。

《五燈會元》是南越第三代。南拳願為禪師之嗣,趙州聽命於禪師。“老師問新來的學生,‘妳來過這裏嗎?’說,“我去過那裏。”老師說:“喝茶吧。”又問和尚,和尚說:‘我沒到。老師說:‘喝茶吧。後院的主人問:“妳為什麽去葉韻喝茶,卻從來不去葉韻喝茶?”老師打電話給醫院的師傅,師傅答應了,老師說:‘去喝茶吧。“陳聰是南拳樸淵的弟子,也是媽祖易道的弟子。蒲元和陳聰雖然沒有創立父權制學派,但他們在禪宗中影響很大。茶禪壹味,道在於吃茶的日常生活,道不需要修,吃茶就是修。《去吃茶》被後世禪宗作為“機鋒”、“公案”廣為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在壹首詩中說:“有茶不如空捧十萬首詩。”

“五光會元”,南嶽第四代,巍山法思禪師,陽山慧濟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嗎?’老師說:‘不要持戒。說:‘妳還在冥想嗎?’老師說:“不冥想。”很長時間了。老師說:‘會嗎?’說:‘不行,’老師說,‘我聽壹個老和尚說,‘我不持戒,不打坐,喝三兩碗茶,意在抓頭。易陽山慧姬是微山靈璧傳承法的弟子,兩人* * *共同創立了禪宗五派的慧陽派。慧姬認為,不需要守戒,不需要禪,只需要喝茶工作。

道教是自然,修道是飲茶。簡之道,開水煎茶,莫過於道。飲茶即道,是修煉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想喝就喝,想做就做。不拘泥於飲茶的程序、儀式和規矩,而要簡單樸素,在自然的飲茶中天真無邪。

四、中國茶道:藝術、修養、道學的結合。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是壹門綜合藝術,它與詩歌、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面;飲茶修煉是把修行落實到飲茶的藝術形式中,重在修身養性,體悟道法;喝茶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而開水泡茶無非是壹種奇妙的方式。

在中國茶道中,喝茶的方式是基礎,養茶的目的是目的,喝茶的方式是基礎。飲茶方式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和修道註重道德實踐;喝茶是道,重在宗教哲學。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壹體,是藝術、實踐、道教的結合體。茶道中,飲茶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道為目的,將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為壹,而不知藝術即道,道即藝術。

中國茶道不僅是喝茶的藝術,更是生活的藝術。

回答——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茶藝已經發展成為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壹,他喝茶的愛好遍布全球。在英國,茶被認為是美容飲料。它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和下午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牧師布雷迪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包治百病的良藥”,更是“原子時代的飲料”。在日本長期的飲茶實踐中,茶已經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的需要,發展成為壹種高雅的文化藝術——茶道。

忘了與魯豫之誼的石嬌然,在《飲茶歌使崔氏為君》壹文中寫道:“飲之,頓覺爽朗。再喝我的神,頓時如飛雨灑輕塵。三杯下肚,便得道。何必...誰知茶道是真,只有丹秋有。”茶道這個詞在壹首詩裏提到了兩次。此後,唐朝欽差程楓在《馮仕文吉劍》“飲茶”壹章中寫道:“凡有常者,皆有鴻漸之論點綴,故茶道盛行。”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和哲學精神。皎然的演繹和封演賦予了“茶道”這個名字。

在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這壹點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有明確的反映。

《茶經》有十章。除了茶的特性起源、制茶工具、制茶方法、產地分布等四章外,其余六章都是或主要是關於制茶的技術、要領和規範。“四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具,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烹》講的是焙茶要領,選燃料,鑒別水質,如何掌握火候,栽培茶葉的必備技巧;《六飲》規定了喝茶應註意的九個問題,還提出了每次上貴茶不超過三杯,三人、五人、七人分別如何喝茶;《七事》例證了歷史上的飲茶典故和名人軼事;《九觀》講述了在野外的松石、清泉和流水、爬山時的洞穴等不同地方進行茶道表演時,可以省略哪些器具。“十圖”要求將《茶經》中記載的茶事活動繪制成地圖,掛在茶席的壹角,讓參與者在現場就能看懂。關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用,味極寒,宜飲。”

在中國,茶被稱為“國飲”。“文人七寶,琴棋書畫,詩詞酒茶”,茶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

  • 上一篇:張仲景健康中心
  • 下一篇:心理保健妙招告別壞心情

    目錄

    第壹章:11心理妙招教妳踢開壞心情。

    第二章:13情感殺手?殺人?只是心情好

    第三章:心煩意亂時如何保持健康?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壹帆風順的,每個人在生活中也不是沒有煩惱,但是怎樣才能解決不良情緒,健康快樂的生活呢?影響心情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保持健康,告別煩躁?

    11心理妙招教妳踢開壞心情。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