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古代下午茶-茶文化

古代下午茶-茶文化

最近下午茶的時尚壹枝獨秀。午餐和晚餐不如英式下午茶引人註目。茶具壹定要歐式精致,最好是W家的玫瑰或者野草莓;纖弱的手指,矜持地拿起金漆茶杯,桌上放著壹個三層的下午茶托盤。顏色五顏六色,味道也無所謂。關鍵是要好看。當然,不管是茶包還是茶杯裏的水果茶都無所謂。要知道,妹子喝的不是茶,是口音,是休閑。

英式下午茶起源於17世紀,最早是女士們的沙龍文化,後來逐漸擴展到平民階層。這種下午茶我試過幾次,口音就在那裏。但是細細品來,我缺少壹點韻味,茶的選擇也比較單調,基本都是紅茶或者水果茶。其實,作為茶的發源地,中國人的茶文化起源更早,講究得多。

之所以叫茶,是因為最早的茶確實是用來吃的。唐代以前,沏茶壹般加入芝麻、鹽、瓜子、桃仁等調味品。只是從陸羽開始,為了品嘗茶的真正香味,才提出不加調料煮茶。從此,茶和食物就分開了,於是就有了專門的茶食。茶食文化源遠流長,最早見於《世說新語》《小迪篇》:“太傅晉與楚初渡河時,雖以重名著稱,初不相識。不用擔心茶汁多餃子少。”茶宴形式多樣,如以茶代酒,花間飲酒;還有慶祝新茶首次豐收、品鑒嘉明;還有禪林講學或宮廷享用貢茶的茶宴。有了茶的香味,茶食通常是清淡的面食和水果,但也有很多種。日文《禪林歌》記載唐代茶食:“水晶包子(葛粉制)、驢腸湯(似驢腸)、水煉紅湯、甲魚湯、鮮湯、寸金湯、魚湯……”。唐代詩人錢起在《與趙菊的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紫茶,眾客皆醉。塵心難洗,樹影斜。”,它真實地記錄了唐代茶宴的清歡雅趣。經過宋、明、清三代的發展,茶食成為壹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種類數以千計,並發展成為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美味佳肴,其中以雲南的茶葉、宜賓和廣東的早茶最為著名。

時至今日,茶仍然是中國人開門七件必備之物之壹,但我們對茶的講究已經不像古人那樣了。壹方面大家都很忙,沒時間做那些茶果。其次,經過多年的文化浩劫和國家經營,近年來茶文化復興,茶食更是錦上添花,逐漸被重視為茶席的構成。壹些結合傳統文化的茶宴讓人耳目壹新。我看過壹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茶宴。根據二十四節氣搭配不同的茶,每種茶需要搭配不同的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初春的茉莉花茶春餅,長夏的龍井夏蛋,初秋的大紅袍牛肉蓮藕湯,初冬的普洱茶粽子。所有的搭配,除了考慮味道和顏色,還根據季節變化,考慮到人體的陰陽兩虛,及時自然生長。這樣的茶宴,就是品茶品食,賞茶具,琢磨中國的哲學。

師法自然的道家,喝茶講究養氣,選茶喝茶都很講究。我有個道友,研發了六脈神茶。據說根據人體不同時期的氣脈運行規律選擇不同的茶葉,可以幫助氣脈平衡順暢,達到養生練氣的效果。比如早上喝綠茶,通膀胱經,打通太陽脈;在壹天結束時喝紅茶有助於胃運行和疏通少陽脈。同樣,搭配的茶食也應具有相同或互補的功能。喝綠茶時,可搭配蓮子、薏米餅、桂花桃仁等。,有祛濕利尿的作用;喝帶有瓜子、核桃等堅果的紅茶是不錯的選擇;午餐可以喝黃茶,下午可以適當搭配糖醋蜜餞喝紅茶。但總的來說,道家喝茶不建議多配茶,會把茶搞混。

的確,茶的種類很多,紅、綠、藍、白、黑、黃,茶食也可以分為鮮果、堅果、面果、花、肉等等,看起來很復雜。我們普通人怎麽用茶喝茶?民間有壹個簡單的公式:“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所謂甜配綠:即甜食配綠茶,如用各種甜餅、鳳梨酥等綠茶;酸配紅:即酸味食物配紅茶喝,如水果、檸檬片、蜜餞配紅茶;瓜子烏龍:鹹味食物配烏龍茶,如瓜子、花生、橄欖配烏龍茶。當然,記住壹些禁忌更方便,比如茉莉花茶不要和其他太香的茶類食物混在壹起,比如堅果、水果、鮮花等。,避免影響自身香味;喝茶時不要吃太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盡量不要選擇太油膩的零食。這些話是禁忌,但卻是常識,容易記憶和操作。

說到底,吃茶講究的是自由和休閑優雅。除了正式的茶座,壹個人喝或者和朋友壹起喝有什麽不好,只要自己喜歡,長得漂亮,壹起吃飯對身心都有好處?據說陸遊最喜歡的茶是鴨腳,所以應該有特別的味道吧?

  • 上一篇:手機攝影技巧視頻教程
  • 下一篇:皮膚壹天天老化是怎麽回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