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妳的健康密碼就藏在二十四節氣裏。

寒來暑往,四季更替,妳的健康密碼就藏在二十四節氣裏。

初春時節,萬物復蘇,春回大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當晚,加上精美的圖片,有24個節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每年的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和實踐。黃河流域形成後,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時間指南,逐漸推廣開來。由此產生的季節文化和養生文化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許多對現代社會人類健康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為大家整理了壹份二十四節氣養生指南。

春天有度,酸少甜多。

適當的運動和樂觀

春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意味著春天的開始。民間有吃蘿蔔“咬春”的習俗。在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學科帶頭人陳滌平教授看來,春天是人體陽氣上升的季節,應該多吃壹些甘味發散的食物,而蘿蔔正好滿足了這種需求。同時,蘿蔔具有消食、健脾、潤肺、化痰的功效,對預防春節期間因食用油過多、運動量不足而引起的消化問題有積極作用。

2月18或19是每年的陰雨節氣,是全年寒潮最多的節氣之壹,容易出現“春寒料峭”的現象,民間有“春捂秋凍”之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天衣服要"下厚上薄",註意下身保暖。當然,是否是“春天”取決於天氣。‘春’的度要溫,不能出汗。”陳滌平提醒道。

驚蟄前後是全年氣溫上升最快的時候,壹些民俗地區有吃梨的習俗。“這其實是有壹定科學依據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增加有限,氣候比較幹燥,容易因外感而口渴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陳滌平說,“同時,梨含有豐富的果酸、鐵和維生素,特別適合這個季節。但對於脾胃虛寒、大便溏薄的人,梨不宜食用。吃梨時,建議煮冰糖,既能避寒,又有助於潤胃潤肺。”

春分是陰陽平衡,晝夜相等,寒暑各半的時期。陳滌平介紹,春分時節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具有向上外升的特點。子曰:“時不時,不吃也”。這個時候吃新鮮的薺菜、春韭菜、柳芽、香椿芽、馬蘭頭、春竹筍、蘆筍、胡蘿蔔等春芽食品最為及時。但要註意的是,不要過多,飲食上要註意均衡、適度。

清明意味著天高雲淡,地清氣爽。當天氣晴朗時,太陽精神的升起開始呈現加速狀態,給萬物帶來更多“活”的能量。清明節也是中國祭奠祖先的傳統節日。祭奠先人,懷念故人,難免傷感過度。陳滌平建議,白茶、綠茶(少量)、菊花茶、茉莉花茶都是養生的好飲品,有助於調和情緒,舒緩肝胃。當然,清明節也是壹個郊遊的節日。壹邊祭掃,壹邊郊遊,也是壹種放松。在清明節的壹些地區,有吃生冷食物、年糕、綠球等的習俗。陳滌平提醒,這些寒、膩、粘的產品容易傷胃陽,應盡量少吃。

谷雨是春天的最後壹個節氣,源於古語“雨生百谷”。谷雨期間,空氣中的花粉和其他顆粒比平時高,最容易引起過敏癥狀。陳滌平提醒,過敏體質的人應盡量選擇在花粉指數最低的時候進行戶外運動,如清晨或洗完澡後。隨著夏季的臨近,南方等地春雨較多。春天要保持室內清潔,避免微生物滋生,註意防風除濕。

夏季合理降溫,均衡飲食

健康運動,早晚補水。

每年5月5日或6日是長夏。人們過去把長夏看作是氣溫上升明顯、逼近酷暑、雷暴增多的重要節氣。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李說,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和綠茶,可在夏季適當補充。苦味食物可以降火祛濕,養心清熱。現代研究也表明,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具有消炎、解熱、活血、舒張血管的作用。

小滿是指夏季作物的種子已經結果並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小滿也預示著悶熱潮濕的夏天即將到來。人們往往認為天氣轉熱後,飲食要清淡,壹味走清淡路線,少吃甚至不吃更有營養的食物,但葷素搭配,合理營養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李提醒,小滿時節,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生理活動消耗養分最多。因此,及時適當的補充營養可以保護內臟器官免受損傷。

“芒種”壹詞的意思是“有芒的小麥快收,有芒的水稻可以種”。“芒草”又叫“忙種”,表示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此時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進入雨季,空氣非常潮濕,天氣非常悶熱,各種物品容易發黴,蚊子開始滋生。據廣州市第壹人民醫院南沙院區主任鄧聰介紹,在天篷季節,濕氣無孔不入,壹些人會選擇關閉門窗防潮,這樣會加速真菌、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影響室內環境和人體健康。正確的做法是經常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有條件的可以用空調除濕。

夏季的至日是北半球壹年中白晝最長的時候,地表熱量還在不斷積累,但還沒有達到最強。但是防暑降溫已經提上日程,其中喝綠豆湯是最常見的解暑方法之壹。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涼,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尿消腫的功效。“但脾胃虛寒或寒性體質的人不宜使用。此外,患有缺鐵性貧血和服用鐵劑的人也禁止吃綠豆。因為綠豆富含磷,不利於人體對鐵的吸收。”李提醒道。

夏季節氣,氣溫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是三伏天。民間有句話叫“三伏天的夏練”。李提醒,就個人而言,無論是傳統養生運動還是現代體育運動,量力而行、有氧運動是基本原則。切不可執著於“夏訓在三伏天”,行動要有力,以免精疲力盡,疲憊不堪,甚至中暑昏厥。此外,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間過長,夏天在太陽下暴曬時間過長,人群擁擠導致散熱困難,都容易引起中暑。李建議,預防中暑,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外出要做好防暑措施,多喝冷鹽和開水、綠豆湯等。,必要時服用藿香正氣水預防。

夏季節氣正好在“仲夏”前後,是壹年中最熱的時期,降溫成了重中之重。現在防暑降溫都離不開空調,但李提醒,長時間使用空調容易使室內空氣流動性變差,導致微生物滋生,室內外溫差過大也容易導致感冒。因此,要註意降低室內外溫差,進入空調房間要及時更換濕衣服、擦幹汗水,避免站在空調出風口前。當然,自然通風是夏季降溫房間最理想的。

秋季進補宜防燥防寒。

早睡早起走出秋季抑郁癥。

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雖然還有“秋老虎”的余暉,但整體趨勢在逐漸降溫。民間有壹種說法叫“秋天好”,“秋補之始”。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醫師吳宜春表示,秋季進補的開始取決於他的身體素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它。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的身體狀況都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這時候如果吃熱量較高的食物,身體會吃不消。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為夏季,“出”意為終止,表示夏季即將過去。夏季是過敏期。俗話說“秋天來了,鼻炎就麻煩了。”每年夏秋交替的時候,氣溫下降,有些人會出現鼻子癢、鼻塞、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吳宜春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系統地使用抗過敏藥物控制癥狀,配合中藥方劑等中醫療法治療癥狀。同時壹定要註意加強鍛煉,防寒保暖,增強免疫力。

千禧年過後,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冷,早晨植被上有露水。有句話叫“白露不露身”,民間也有句話叫“春捂臉,秋凍”。對於這兩種相互矛盾的說法,吳宜春指出,秋凍不能簡單理解為穿得少,而應該是科學的“秋凍”。初秋,冰凍有益健康。深秋,氣溫下降,壹味堅持“秋凍”會適得其反。而且,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胃病、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炎、糖尿病患者,以及身體調節功能較差的老年人和正在生長發育的嬰幼兒,嚴禁“秋凍”。

秋分又稱落點,晝夜長短相等,秋季平分。秋分過後,天空的幹燥越來越明顯,防燥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吳宜春介紹,燥傷人,易傷津液。當體液被消耗後,會出現口幹、鼻幹、咽幹、皮膚幹燥甚至皮膚皸裂等癥狀。預防秋燥,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也可以選擇壹些滋陰益氣的中藥。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可以使身體充滿津液和能量。

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冷,萬物都隨著寒冷漸漸落下,再加上“壹場秋雨壹場寒”,成了感冒的高發期。吳宜春提醒,中醫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之分,不區分感冒類型就盲目服藥,不僅不能治療感冒,還可能加重病情。針對風寒感冒,可在感冒初期煮香菜、蔥或姜,以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對於風熱感冒,可選用板藍根或清熱解毒的中成藥。

初霜是秋季的最後壹個節氣。深秋,風蕭瑟,雨淒淒慘慘,草木落葉,讓人覺得季節的變換容易讓人煩惱。據吳宜春介紹,入秋後,人腦中的松果體相對分泌褪黑激素,人的情緒也相應低落、消極。所以,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情,到戶外去,感受大自然季節變化的美好,趕走秋天的壓抑。

冬天適當進補,註意保暖。

適度運動,心態平和

立冬不僅代表著冬天的開始,還有收藏壹切,避寒的意思。民間有“冬補來年殺虎”、“三九補壹冬,來年無病”的說法。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壹附屬醫院內科主任吳偉教授介紹,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需要根據體質進行個體化進補。根據中醫“虛則補”、“寒則溫”的原理,用溫補陽氣的食物來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西瓜、黃瓜、苦瓜性涼,要少吃。

小雪是入冬後的第二個節氣。由於室外寒冷,衣服厚重,室內取暖,體熱蒸發,飲水不足,容易滋生內火,表現為口鼻幹燥,口腔潰瘍等。吳偉建議喝壹些湯來緩解體熱,比如大白菜豆腐豬肉湯、菠菜切片豬肉湯、羊肉紅白蘿蔔湯等。而且大白菜和蘿蔔都是冬季時令食品,富含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非常適合食用。也可以喝壹些清淡的茶,比如龍井茶、毛尖茶、茉莉花茶。

雪和節氣,天氣開始變冷,大風、大雪、氣溫驟降會經常出現,吳偉提醒,這是感冒、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疾病的高發期,需要積極預防。除了不吃生食,多吃牛羊肉等等溫食物,還要註意保暖,特別是保護好頭、胸(背)、腳,防止普通感冒和寒邪侵襲。另外,早睡晚起,適當運動,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這時的湯譜應該是滋補的,如當歸生姜羊肉湯、香菇雞湯等。,而且還可以喝壹些暖胃的茶,比如陳年普洱、紅茶、陳皮姜茶等。

冬季的至日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年。至日的冬天過後,三、九天拉開了序幕。據吳偉介紹,民間諺語說:“冬練”,參加冬季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抗寒能力,緩解大腦疲勞。但是,運動的選擇因人而異。冬泳等極限運動適合體質強壯、無心肺疾病、無高血壓的人群。壹般人群可以選擇慢跑、健美操、太極拳、八段錦和室內器械練習。

小寒壹般是壹年中氣溫最低的節氣。北方民間有句話叫“小寒勝於大寒,常見而不罕見”。吳偉提醒說,人體血管“遇冷收縮”。冬天多吃高熱量食物禦寒,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有此類疾病風險的患者需要監測血壓和心率,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壓藥的使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建議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片或芳香類中成藥,以備不時之需。

大寒是壹年中的最後壹個節氣。隨著立春的交接,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春天回歸的跡象,人體活力的功能也將啟動。據深圳市中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介紹,大寒與小寒在飲食上略有不同。首先,要逐漸減少補充量,以適應季節的變化。進補時應適當添加壹些具有升散、健脾理氣的食物,為春季的升散特點做準備。

  • 上一篇:廣東省周末自駕遊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地方和美食?
  • 下一篇:老年人很健康,但年輕人不知道如何保持健康。為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