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即中醫的基礎理論,簡稱“中集”。它是中國傳統醫學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以天人合壹三大哲學觀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與相似觀(分形觀)為特征。
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有陰陽五行分形理論、五臟六腑(心、肝、脾、肺、腎)理論和五運六氣理論。
氣、血、精、津液(氣:信息-能量-物質性三元-多元理論)神學,體質理論,病因理論,病機理論和養生理論,分形經絡理論等。它以藏象理論為核心,以信息-能量-物質性理論為基礎,全面系統地闡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用以指導臨床診療活動。
古代中醫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理論已基本成型,出現了解剖學和醫學的分支,采用了“四診”。治療方法包括卞氏、針灸、煎藥、艾灸、引導、氣體分布和許願。西漢時期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
東漢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他早已明白“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並總結出“八法”。
華佗以精通手術和麻醉而聞名,他還創立了健身體操的“五禽戲”。到了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收集了5000多個方子,進行辨證論治。由於他的最高醫德,他被尊稱為“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