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被壹些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牙刷”。在晚唐時期,人們喜歡將楊柳枝浸泡在水中,這種水可以是清水,也可以是特種水。在水中浸泡後,楊柳枝會變得更柔軟,更容易使用。到了刷牙的時候,古人拿出楊柳枝,用牙齒打開楊柳枝,用露出來的柳葉纖維刷牙。
但楊柳枝畢竟是個粗糙的東西,很容易傷到牙齦。發展到宋代,牙刷初具規模。據史料記載,宋代的許多小巷裏都有許多賣牙刷的店鋪。起初,這種牙刷是用骨頭、牛角、竹子和木頭做成的,在上面鉆兩排小孔,然後種上馬尾毛,類似於今天的牙刷。
古人刷牙的方式。
早在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口腔問題。《禮記》中有“雞初啼,洗涮鹹”的記載。天亮了,雞叫了,就要起床準備洗臉漱口。?
單純用水漱口,效果肯定不理想。比如蘇軾說,飯後用濃茶漱口,可以解悶、去渣、養胃。但這只是壹種漱口水。有的人加鹽、醋、明礬,都有殺菌作用。?
但是漱口的清潔效果有限,老祖宗開始想辦法。當然最原始的還是用手指清潔牙齒。學名是“擦牙”。在手上蘸點鹽,在牙齒上左右擦兩下,然後用水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