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諸葛亮的《誡書》。
原文: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留園,誌不清,不靜,不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必須學習。不學習,學不廣。如果妳沒有野心,妳就不可能成功。慢了就沒法努力,危險了就沒法治。歲月隨著時代流逝,意義隨著日子流逝,然後變得枯萎,不與世界相遇,難過的待在窮房子裏。會發生什麽?
註意事項:
1.註意:警告和建議人們提高警惕。
2.福(fú):壹段話或壹句話的開頭語引出後面的討論,沒有實質意義。紳士:品格高尚的人。指倫理、道德和品行。
3.個人道德修養。
4.修德:修德。
擴展數據:
三國蜀漢宰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他的《十誡》也可謂是壹部充滿智慧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傑作。闡述了修身、治學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自己壹生的總結,後來成為修身養性、立誌成家的名篇。
《誡書》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冷漠寧靜中努力,切忌懶惰急躁。總結做人和做研究的經驗,圍繞壹個字“靜”,同時把失敗歸結為壹個字“躁”,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