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追求現實生活,佛教則摒棄現實生活。道教主張以命為真,追求長壽成仙。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生命力構成的,身體是精神的居所。要長生不老,就要形神雙修,即“內修”和“外修”。
與道家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是萬物的苦海。人對現實無能為力,只能忍。要忍,就要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追求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進入涅槃般的木(無苦的極樂世界)。
可見,道教主張追求現實生活,而佛教則主張摒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註重精神修養和對來世的向往。
擴展信息: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興盛。戰亂、社會動蕩、人民貧困的社會條件往往是宗教的溫床。人需要宗教來傾訴自己在現實中的無力感。佛教這種宣揚普世救世,拯救苦難的精神,特別適合這種戰火紛飛的社會局面。
杜牧的詩《南朝四百八十殿,煙雨之中》反映了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的景象。甚至許多皇帝都是忠誠的佛教徒,比如梁武帝·蕭炎。這哥們去皇帝面前出家了,後來讓大臣們捐錢贖他。這筆錢被用來修復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