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對應道家,構成道家的核心。《道論:道德意義》中說“道德是壹體的,但它的兩個意義是不同的,壹個是不同的,壹個是不壹樣的”。《道德經》中有四十壹個“德”字,提出了“敬德”、“宣德”、“孔德”、“積德”的思想,即德只是從屬於道。第五十壹章說:“道生,德育,形塑,勢成。”是建立在萬物尊道、德行的基礎上的。對道的尊重,道德的珍貴,夫命與自然。"所以壹般認為"有德之人能為道作貢獻"(朝鮮語)、"有德之人能為道所用"(陸德明語)、"有德之人能見道"(蘇轍語)。莊子《天地》說:“接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亦道也。”他還說:“形不生,德不明。貧窮而生活,像明道,不是最善良和邪惡的嗎?“當代中國留美學者陳固先生把道德概括為三點:壹、“道之於物之用”;第二,“道,在於萬物,在萬物中彰顯其屬性,即其德”;第三,“道落實到生活層面,就叫德”,也就是人的“德”。早期道教沿襲先秦道家學說。《太平道太平經》卷五十六至六十四曰:“道、天、陽、主;德,地,陰,主養。.....丈夫是生命的主宰,萬物皆生;德興是主,眾人皆知,無不義。”在這裏,道與德也被解釋為“生萬物”與“養萬物”的關系,與《道德經》的思想是壹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