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壹起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也稱土著宗教。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壹。
道教的形成和發展;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道教形成並確立。東漢末年,黃道成固,太平道、石天道等原始民間宗教團體相繼建立。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和發展,道教經典教義、修行方法、戒律儀軌逐漸完備,新興道教流派孕育繁衍,得到統治者認可,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受到統治階級的尊重,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巨大,其哲學、養生、法術、法規也更加完善。唐末北宋以後,道教出現了壹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儒釋道合壹思想的出現和當時以內丹術為主的仙丹道派的興起。
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發生了變化。中國北方出現了全真道、太乙道、真道等道教新流派,中國南方出現了南宗、天心宗、沈嘯、衛青、凈明宗等道教新流派。早期的石天教、上清教和靈寶教也在教義和道教上有所創新。宣傳三教合壹,註重內丹修煉是這壹時期道教的主要特點。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道教的發展停滯僵化。中國近代道教承襲明清遺風,除了少數時期外,壹直處於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