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民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死者、燒紙錠、祭地等。
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
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有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
擴展數據:
中秋節起源於秋季早期的“七月半”豐收,用以祭拜祖先。“七月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豐收節和祖先崇拜。在古代,人們常常依靠神靈的保佑來獲得農業的豐收。漢代董仲舒在《春秋四祭》中說:“古人四歲有四祭。
四拜者,因其四時所生,祭祖父母。所以春天叫廟,夏天叫糯米,秋天叫味道,冬天叫蒸。祭祀祖先,春夏秋冬都有,但其中“秋味”很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祭祀祖先靈魂的儀式,先把最好的時令產品獻給神靈,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祈求來年豐收。
據歷史文獻記載,秋季祭祖活動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起初,“秋味”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7月中旬,壹般是立秋後的第壹個滿月,秋天來了。
百度百科-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