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江南有吃團圓飯的習俗。青團是壹種餃子,將壹種叫做“紙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碎並擠出汁液,然後將這種汁液與幹純糯米粉混合並揉捏而成。
晉中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清明前壹天禁火的習慣。清明時節,他們習慣用白面蒸大饅頭,中間夾核桃、棗、豆,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綁壹個雞蛋,取名“子福”。需要蒸壹個大大的總“福”來象征壹家人的團圓和幸福。上墳時,壹般“子夫”是獻給先人的,掃墓後全家共享。
客家話裏有句老話“清明前後吃馬克杯,壹年四季都不會生病”。艾贊是清明節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由艾草搗碎,加入煮艾草的水和糯米粉制成。然後把準備好的餡料包進面團裏,再封口蒸出來。
清明時節,閩東大部分地方,無論城鄉,都有吃榨菜的習俗。據說每年的二月二吃芥末和米飯混合的“芥末飯”,壹年四季都可以預防疥瘡。還有在3月3日煮泥鰍面送人祖先的習俗。
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清明節吃痱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酥脆精致,在古代被稱為“冷器皿”。寒食節禁火禁寒的習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並不流行,但與此節日相關的痱子卻深受世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