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營養學家胡思慧是中國古代藥膳的創始人。生平不詳,只知道他在元政府管理的飲食機構中擔任飲食醫生,負責宮廷中的飲食工作。
在中國,從周朝開始,宮廷中就有了“食醫”(相當於現代的營養醫生)。後來,當忽必烈到達元世祖時,皇宮裏有四個人是太醫。
他們的具體任務是選擇和鑒別食療的草藥,然後篩選出那些“無毒、無反、可長期食用”的食物和藥物,供朝廷食用。由於胡思慧對食物營養有很好的了解,他在炎胡時期(公元1302-1314)被選為元仁宗的飲食神醫。
專門研究和供應皇帝能長命百歲的食補藥物,飲食烹飪等。在任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營養、保健和烹飪技術知識,還通曉蒙醫和中醫。
若幹年後,我會利用閑暇時間“侍奉我那些用異國的湯和膏煎的疲憊的親人,還有草藥和名醫方木,他們每天都會用漿和谷及其性和味。”“我根據自己監督糧食生產的經驗,編著了《飲食》,於元三年(1330)三月完成,送朝廷審核,很快被‘鐫刻並廣為流傳’。
在這本書之前,有北魏崔浩的《食經》、南北朝劉秀芝的《食方》、唐代孟菊的《藥膳》、銀燕的《食醫心鏡》等。不幸的是,這些原版書都丟失了。《飲食》流傳到明朝,得到明太宗朱祁鈺的肯定並作序,所以該書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