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病”已改名為“腦衰”,人們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稱呼老人為“長者”。這樣的“流行語”流傳到廣東、上海等地。專家認為,這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序老齡化”的倫理精神,同時避免了“老弱病殘”等聯想。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趙認為,與老人有關的稱謂變化的根本意義在於體現社會對老人的尊重。“年輕人不要把老年人當成負擔,要在過去傳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有所作為,有所作為。”
擴展數據:
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謝認為,回避談論“老”字是壹種語言藝術,它也是壹個“老”字,在適當的場合用其他詞語代替,是對老年人價值的肯定,可以產生必要的積極心理暗示,為老年群體註入更多活力。
作為長輩,在獲得和接受後輩和社會關愛的同時,可以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比如在壹些公共場所以身作則,關心和支持後輩。
趙認為,中國有句古話叫“老年人以身作則”,老年人可以先“立正”,也就是從自己做起,無論是在私人領域還是公共領域,給後人和社會帶來更多美好的啟迪。他說,壹些老人退休時,作為掌握了更多社會資源、有壹定社會閱歷和地位的長輩,給晚輩留下壹種高貴、正直的長輩風範。
鳳凰網-老人們,不!他們是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