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中國栽培菊花已有3000年歷史。此外,《禮記·月令》有壹星:“秋、季之月有黃花。”而且秦朝的時候,中國的首都鹹陽就有賣菊花的市場。那麽古人最初培育菊花的目的是什麽呢?正確答案是出於服用目的和藥用價值。據漢代劉欣、東晉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菊適,采葉莖,與粟混釀之。明年九月九日熟了就喝,所以叫菊花酒。”這種菊花酒被當時宮中的嬪妃們稱為“長壽酒”,因為它可以作為滋補的藥物互相贈送。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菊花分為“真菊”和“苦大麥”。“真菊”:莖紫,氣香味辛,葉可作湯。《苦約伯的眼淚》:吳琴很大,是苦艾做的,味道略苦。值得壹提的是,宋人荊軻所著《田園閑談》壹書,標註為:“蜀人有多種菊花,苗可入藥,花可種於園中,野菊花可采於郊野公園入藥。”
此外,古人在栽培菊花時,還創造了壹種叫做“菊肉”的美味。制作過程要先將鮮嫩的生豬肉用白糖熬制的中藥進行加工,再在生豬肉上粘上幾片菊花花瓣,使其充滿香甜的植物油,可謂香辣可口。此外還有色香味俱佳的菊花飯,如菊花湯、菊花茶、菊花幹貝粥等。所以總體來說,古人栽培菊花,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服用和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