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療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古代,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它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
古代黃帝《足心篇》中的“望趾法”(壹種診療方法);隋代高僧寫的“守足”(常搓腳可治多病)觀念;漢代神醫華佗在《華佗秘笈》中寫道“足心”(意為足底之知),司馬遷《史記》中寫道“用足治病”(“足”意為“療”,指足背)。
修腳的目的:
從理療的角度來說,熱水洗腳是壹種沐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腳踝為宜,泡腳5-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壹致、輕松地按摩雙腳,先腳背再腳背,直到熱起來。
這樣可以擴張局部血管,興奮末梢神經,加快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僅具有保健作用,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如果在洗澡水中加入壹些藥物,還可以防治感冒、腳病、凍傷和關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