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寒門學派:又稱河間學派,金元壹代宗師劉著眼於火熱的病機,提出“六氣皆火化”的學說,創立“火熱”學說,運用寒藥治療疾病。他不僅為中醫病機理論的完善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啟發了後世建立溫病學理論。
3.沂水派:張,河北沂水人,晉代醫生。他受《內經》和《中藏經》的啟發,以臟腑虛實之辯分析疾病的發生和演變,總結藥物的使用,創立了臟腑病機理論,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
4.攻邪派:金元壹代宗師張從正強調“病由邪氣生,攻邪已致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為主,善用發汗三法,強調攻法,反對濫用補法。
5.補土派:又稱溫補土派,金元時期的大學者高力認為“人以胃氣守精”,非常重視後天的脾胃,創立了脾胃學說,優於溫補法。
6.養陰派:金元壹代宗師,受劉的“火熱論”影響,接受的“內傷論”,提出“陽常盈,陰常不足”的新學說,用養陰降火法。
7.溫學派:明代薛基、張介賓等多位醫家重視明代水火之學。豐富和發展了命門理論,在中醫理論上有所突破。
8.溫病學派:明末瘟疫流行,傷寒不靈。明代以吳有科為首,清代以葉、吳棠為骨幹,對外感熱病的治療進行了探索,提出了鼠疫的病機和溫病學理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